《论语》思想论(32)|能自我批评才能成长进步

2020-06-17 14:32:2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26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解:孔子喜欢问弟子们的志向,因为一个没有志向的人,人生、事业都没有方向感,是不足道的。这一节是孔子、颜渊、子路的志向,在下面第十一篇《先进篇》的第26节,也是孔子问弟子的志向的,当时在身边的弟子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那次的问和这次并不一样,那次偏重于政治上的志向,而这次却是泛泛的人生志向,因此同一个人子路,在两次问志向中的回答就不一样。这一次偏重于如何做人,那一次偏重于如何从政。

这次,孔子坐着,颜渊和子路两人站在身边。孔子对他二人说:“为什么不各人说说自己的志向呢?”子路永远都是直爽的性格,他抢着做了回答:“我愿意把我的车马、衣服同朋友共同使用,使用坏了也没什么不满。”颜渊则比较低调:“我愿意不夸耀自己的好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到此还没有完,子路又向孔子道:“希望听到老师您的志向。”孔子回答说:“我的志向是,老者使他安逸,朋友使他信任我,年轻人使他怀念我。”

这其实体现了不同的人生修养境界。子路修养只是体现在对待自己的朋友上,对朋友很豪爽,很有义气,自己的东西可以与朋友共用,不因朋友使用坏了,就损害友情。这一境界已是很难得了,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做到。但这仅限于朋友,就显得胸襟、格局还不够大。颜渊的境界就更高一些,默默地帮助别人,只为帮助别人而帮助别人,不以此吹嘘、夸耀自己,换取别人的赞美,赢得好名声,满足自己虚荣心,这一境界已是很纯粹了。但孔子的境界比两个弟子都要更高一些,他是要通过自己的修养,使老的、少的、朋友都得到应有的好处,这正是修己以安人,是一个很高的理想,真能做到这一点,需要有极高的个人修养,《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最后实现的目标无非也就是这三句话。老师毕竟比弟子站得高、看得远、行得宽。子路有点狭,颜渊有点模糊,唯有孔子宽广而清晰。

5·2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解:犯了错误能够自我责备,这是一个人能够改过自新、成长进步乃至成圣成贤的必要条件。自我责备是人的自由,任何人不需要任何外在条件,都随时可以做到自我责备,但就是这样的事情,却很少有人能够做到。这让孔子非常失望:“算了吧!我没有看见过见到自己的错误便自我责备的。”这也从反面看到了孔子对“见其过而内自讼”的重视。

后世王阳明等儒家哲学家都强调“内自讼”的功夫,认为心中冒出来不好的念头,要随时加以克制,连根拔起,不断地克己省察。他讲“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需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倡导批评和自我批评,自我批评就是“内自讼”这一功夫的推广。到今天能够主动做好自我批评功夫的人也是很少的,现代人小我意识都很强,执着于小我之私,认为我就是真理的化身,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也很难反省自己,对自己加以批评。

5·28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解: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他从不自认为自己是圣人,而是强调自己的喜好学习,认为自己是学而知之者,这是符合人类自身的成长规律的,因此他讲:“就是有十户人家这样的地方,一定有像我这样有忠心又信实的人,只是赶不上我喜欢学习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