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30)|仁者是消极性与积极性的辩证统一

2020-06-03 11:41:34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18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梲,何如其知也?”

解:孔子说:“臧文仲替一种叫蔡的大乌龟,盖了一间房子,房子上的斗拱雕刻得像山一样,梁上的短柱画着漂亮的藻草,这个人怎么这样聪明呢?”孔子在这里是讲反话,其实是说臧文仲这个人傻。古人迷信,遇事喜卜筮,用乌龟卜、用蓍草筮,而且认为用龟卜时,龟越大越灵。臧文仲得到了这样一只大龟,以为它肯定有着非常灵验的力量,于是就用奢侈豪华的方式将其供养起来,仿佛具有了神秘的力量。臧文仲这样的人,今天也很多,例如有人自以为得到了某种灵物,就用奢侈的东西包藏起来,放在家里作为所谓的镇宅之宝或者用以给自己带来好运。这样的人孔子都会骂他们傻,不但奢侈浪费是傻,而且迷信更傻。

5·19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崔子弒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解:孔子对两位名人做了评价,认为这两位名人令尹子文和陈文子都没有做到仁。

第一位令尹子文。子张问孔子:“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官,没有怨恨的颜色。每次交接,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可算是尽忠于国家了。”子张问:“算不算仁呢?”孔子回答:“不知道。”然后又接上一句:“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第二位陈文子。子张问孔子:“崔杼无理地杀掉齐庄公,陈文子有四十匹马,舍弃不要,离开齐国。到了另一个国家,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又离开。又到了一国,又说道:‘这里的执政者同我们的崔子差不多’于是又离开。这个人怎么样?”孔子道:“清白的很。”子张问:“算不算仁呢?”孔子回答:“不知道。”然后又接上一句:“这怎么能算是仁呢?”

令尹子文和陈文子和一般的人比起来算是不错了,但两人颇似于道家的有所不为,能洁身自好,却也消极无为,所以孔子尽管肯定了他们,却也并未以仁者轻许他们,因为仁者不但能消极地有所不为,而且还能积极地有所作为。仁者是把消极性和积极性辩证地结合于一身的人。

5·20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解:孔子总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一般人而言,都提倡三思而后行。但孔子听说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后,却说:“想两次,也就可以了。”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季文子这个人做事情考虑个人的利益太多,总是算计来、算计去,想多了就总为自己打算,大约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这样的人,孔子认为,别想太多,凭着热情干点事情,反而与人有益。后世的三思而后行,已多是季文子的意思,多为自己打算,谨小慎微,正是孔子所反对的。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解:宁武子类似于大隐隐于朝的隐士,孔子对这一类人认识得很清楚,因此评价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节,便表现得很聪明;而在国家昏乱无道的时候,便装傻。他那聪明,别人赶得上;那装傻,别人就赶不上了。”

装傻也是因为聪明,总之宁武子是个聪明人,但这种聪明是小聪明。宁武子与上面两节提到令尹子文、陈文子、季文子基本上是一类人,聪明、滑头、洁身自好,自古至今,这种人都不缺,混得也不错。比贪官污吏好,这是孔子加以肯定的,但孔子绝不会许他们以仁。孔子看重在恶面前有所隐忍,但不失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