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26)|孔子不鼓励人做烈士

2020-04-29 17:15:1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赵宗符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解:做老师的遇到自己喜欢的学生,条件合适,都喜欢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自古到今都是如此,孔子也不例外。在此,孔子认为其学生公冶长虽然被关在监狱里,但并没有罪,因此可以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从这里也可看出孔子对自己识人之明的自信,他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十分相信他,绝不因外界的评价而动摇自己的看法,即使是学生被关到监狱里。当然,从后来的历史看,公冶长也确实没有让孔子失望。

5·2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解:孔子喜欢公冶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但孔子并未明示公冶长好在什么地方。这里孔子把其哥哥的女儿嫁给了自己的学生南容,却明确地说出了南容好在什么地方。

孔子认为南容这个人,境界颇高。如果国家政治清明,总能有官做不被废弃;如果国家政治黑暗,总能避免受到刑罚杀戮。孔子尽管对直道而行、舍生取义的行为给予了高度赞扬,但是孔子并不鼓励别人去做烈士。烈士是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去做的,尤其是政治黑暗的时期。在政治清明时,孔子鼓励人多作贡献,在政治黑暗时,孔子按照其一以贯之的中庸之道,认为最高的境界不是去抗恶而死,而是有所隐忍,待机而起。《中庸》讲,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也就是所谓的明哲保身。明代平民哲学家王艮对此意深有体悟,提出了以身为本的思想。

南容达到了中庸之道的境界,因此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这对于其侄女的人生幸福也有了保证。鼓励别人做烈士是容易的,但人不是孤立的,他成了烈士以后,与他相联系的亲人咋办?他的妻子儿女、父母兄弟都将处在痛苦的境地。而孔子没有唱高调,把他的思想诚恳地表达出来,这也看出孔子的温情与厚道。据说,当年鲁迅先生在东京留学时,革命党派他回国刺杀一官员,鲁迅先生问:“我去刺杀没有问题,但我死后,我母亲怎么办?”鲁迅先生为此受到革命党侧目,其似乎颇得孔子之意。

5·3子谓子贱,“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

解:孔子表扬自己的学生宓子贱说,“这个人是一位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这种人从哪里取得的这种好品德呢?”这句话体现了孔子的文化自信。他认为周朝好的文化传统都保存在鲁国当中,而这样的文化是足以培养出君子人格的。孔子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以传承发扬这种文化为己任,无论是在艰难困苦之中,还是在春风得意之时,孔子都未丧失过对这种文化的自信,正所谓“斯文在兹”。孔子表扬宓子贱,其实也是一种自我鼓励,一个人从事一种事业,颠沛流离,在这种情况下,内心没有一种自我肯定、自我打气,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孔子也不例外。

5·4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

解:瑚琏是一种贵重的食器,十分尊贵,但是比簋还要差一些。子贡是孔子比较优秀的学生,能说会道,善于理财。也许是听了孔子称赞宓子贱是君子,也想从老师嘴里得到句表扬,于是便问,“我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孔子说他:“你好比是一件器具。”子贡问:“什么器具。”孔子回答:“比较尊贵的瑚琏。”

孔子曾讲过“君子不器”,在这里他说子贡是一件器具,实际上是委婉地说子贡还没有达到君子的程度,即便是器具,也不是最尊贵的那种。也许是看子贡有些骄傲,孔子在此给他一个下马威,但又不能让他十分的沮丧,以瑚琏作譬,批评中又有所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