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9)|做个好人内心也要有强大的定力

2020-03-11 16:34:07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null

□ 赵宗符


3·1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解:子贡要把鲁国每月初一告祭祖庙的那只活羊去而不用。孔子批评他说:“赐啊!你爱惜那只羊,我爱惜那种礼。”

礼尽管要有仁的实质,但也不能没有必要的外在物质形式,实质和形式相统一才可称之为礼。子贡以为每月初一告祭祖庙时,杀一只活羊已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因此想弃而不用,但孔子认为没有了这一形式,这一礼仪也就不存在了,这是就某一礼仪的具体存在而讲。至于这一礼仪最终能否存在下去,那应该按孔子讲的办法加以判断,即有所损益。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解:孔子说:“事奉君主,一切按臣子的礼节去做,别人却以为他在谄媚呢。”

这是孔子发的感慨,一个人事君尽礼别人不理解,可见依礼而行也要有很大的勇气,要有很强大的心理力量。可见孔子对人情体察之深,一个人不光是事君尽礼有可能得不到理解,在其他方面尽礼也会被误解。如在今天,一个人在日常中循礼如仪,也可能得不到尊重,而被人讥笑为愚,讥笑为道貌岸然、道学先生等等。从孔子到今天,尽管礼已有了很大的变迁,但人们的心态却并没有多少改变,所以一个人要做到知行合一,不随波逐流,就需注意时时修养自己,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有定力,不为流俗的看法而动心,而改变自己。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解:鲁定公问孔子:“君子使用臣子,臣子服事君主,应该如何做呢?”孔子回答:“君主应该依礼来使用臣子,臣子应该忠心地服事君主。”

孔子在此讲了君臣之间的合理关系,他并不是一个唯君命是从的人,并没有后世一些儒者所宣扬的“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思想。他认为礼并不仅是规范一般臣民的工具,而是对君主也有着规范作用。一名合格的君主,要能约束自己以应有的礼仪对待自己的臣属,不能对自己的臣属呼来喝去,在此前提下,才会有臣属服事君主的忠心耿耿。孔子有用礼限制君权的民主思想。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解:孔子说:“《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放荡,悲哀而不伤痛。”孔子以谈诗而讲了一个普遍的原则,这就是他一直在强调的中庸之道,凡事皆不走极端,对于做事情是如此,对于处理人的情感也是如此。一个人快乐,但决不会让快乐达到放肆的程度;一个人悲哀,但决不会让悲哀达到伤人的程度,这里面既是情感的辩证法,也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实际上,一个人如果不能以理化情,由着自己的性子去快乐,到最后得到的只能是无聊和空虚,已没有快乐了;由着自己的性子去悲哀,而不加节制,到最后得到的只能是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所以后来孟子说:中道而行,能者为之。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解:鲁哀公问宰我做社主用什么木。宰我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要让人民害怕,战战栗栗。”孔子听到了这话后说:“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孔子这是在批评宰我。因为社主用什么木来制作,并没有宰我讲的含义,宰我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研究,就想当然地作了回答,对此孔子很不满意,于是便委婉地对他进行了批评,批评点到为止,却让人思索不断,表明了孔子在教育方法上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