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15)|“信”是一条普世价值

2020-02-12 19:09:49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 赵宗符


2.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解:孔子在这里提出了一个做人的普世价值,作为一个人,却不讲信誉,不知那怎么可以。这就像牛车没有安横木的輗,马车上没有安横木的軏,如何能走呢?人没有信用,在世间是寸步难行的。

孔子重视信的价值,把信的重要性提高到了做人的根本原则的地步。信具有西方近代哲学家康德所讲的“绝对律令”的性质,能够普遍地推广到每一个人,是一条普遍的道德律。孔子在人类的轴心时代,就把这样一个核心概念强调出来,不愧为一个伟大思想家的称号。

在现代社会,“信”更成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根本保证。如果没有了基本信用,一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将无法有效开展,人际交往的成本将会无限增大,这是一种极其可怕的情景。设想一下,如果两个人在一起,一个人对刚才说过的话、做过的事,反口就不再承认,人和人之间的正常关系就会荡然无存了。

正因为“信”的地位如此重要,所以,由孔子首先强调的这一价值,在今天就自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进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成为公民应当坚持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四条核心价值之一的主要构成内容。康德讲:无限敬畏者,天上星空、心中道德律。“信”之律令足以当之,人而为人,切不可失去信用,自毁人生基础。


2.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解:子张问了孔子一个社会历史领域的大问题,历史的发展、社会礼仪制度的变迁是否可以预测?也就是社会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孔子对此给予了肯定的、经验主义的回答。

孔子讲,殷朝沿袭夏朝的礼仪制度,其所废除的、所增加的,现在是可以知道的;周朝沿袭殷朝的礼仪制度,其所废除的、所增加的,现在也是可以知道的。那么,假定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就是以后一百代,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孔子在此表现了在社会礼仪制度发展上坚定的可知论立场;这种可知不是建立在天命或是什么理念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朝代更替对相应礼仪制度的损益变革这一经验事实上,这体现了重视历史经验的思想。同时,孔子在此也承认了历史是运动发展的,殷代夏、周代殷,孔子不认为他生活的周代是可以万世长存的,而是假定将来有继承周朝而当政的人。这种将历史变革建立在现实基础上,从历史经验中预测历史发展的思想对中国人后世的思维有很大影响,历朝历代都注意总结历史经验,正所谓“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也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人很容易接受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文化基因。


2.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解:孔子讲了人们常有的两个弱点:献媚和怯懦。他认为,不是自己应祭祀的鬼神,却去祭祀他,这是献媚;眼见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不能站出来,这是怯懦。

孔子指出的人的这两个弱点普遍存在。如有的人见到任何宗教设施就烧香磕头、礼拜如仪,其实并不是真正的信仰,而是心存讨好献媚的思想,希望各路神灵都能保佑他,给他好处。只要稍微想一想,这是十分荒谬的。再如,见义不为的情况,面对危险,不敢出头,这是一种无勇的情况;还有一种无勇的情况,对于应做的好的事情、应执行的好的制度、应践行的好的理念,由于周围的习惯势力都不做,自己认为该做却怕显得异类也就不做了,这种无勇更普遍。所以,当王阳明无论何种情况下都坚持致良知,时时处处知行合一,是有极大的勇气的,要承受时人很多的议论、讥讽、打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