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5)|敬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

2019-11-18 16:33:2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null

□ 赵宗符


1·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解:治理一个小国家,要做到工作严肃认真,诚实讲信用,勤俭节约,关爱人民,役使老百姓要考虑到农时。这是孔子谈治国理政,到今天也没有过时。其中的“敬”字,到宋代,在程颐、朱熹的思想中,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道德修养方法,程子讲:“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敬是一种自我管理能力,使自己思想专一而不涣散,不为外物所牵引,朱子亦讲“敬只是此心自做主宰处”,他们都认为,只要事事处处时时都保持着这种自觉状态,那么久之就会让人生达到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见到天理流行。这实际上是时刻保持着一种发挥自己的自控力的状态,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表现。


1.6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解:孔子讲的培养、教育小孩的基本原则。他认为,对于孝、悌、谨、信、爱、仁等核心价值观,身体力行,切己感受才是根本。只有在实践中做好了,还有剩余的力量,才去学习这方面的文献。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说话严谨、诚实可信,对人有爱心、愿意亲近有仁德的人,一个小孩子能养成这些习惯,即使没有什么文化,但已是很有教养了,在社会上便基本可以立住了。这要比那些有文化却没有教养的人好很多。


1·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解:对妻子,重贤德,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服侍君上,能豁出性命;与朋友交往,说话诚信。这种人,虽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子夏的这句话与上节孔子讲“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表现出同样的意思,那就是在道德问题上,行动永远重于知识。掌握了再多的道德知识,如果没有行动,也不算是一名有德之人。也许在子夏讲这话时,五伦概念还在形成过程中,因此,此节只讲了夫妻、父母与子女、君臣、朋友四伦,与后来孟子讲的“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相比,在家长与子女、夫妻之间,子夏讲的更好,更有人情味。当然,在这四伦上,子夏讲的都是单方面的,即不管对方如何,我都要按道德的要求做,有种道德绝对主义的意味,道德绝对主义,视道德如律令,只听从自己心中的道德呼唤,一方面可以说是愚,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道德的无上价值,要比道德相对主义更加深刻,更令人尊敬,更有超越精神。


1·8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解:君子不稳重则没有威严,即使读书,所学的东西也不会坚固,轻飘飘的。君子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朋友全都是志同道合者,没有朋友不像自己的。有了过错则不怕改正。

孔子在此讲了一名君子修身的原则,对于稳重威严和改正错误进行了辩证的综合,君子应庄重威严、有所坚守。忠信以之,只跟像自己那样的志同道合者交朋友,但也不会顽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别人说不得、批评不得,而是有了缺点、错误,也不怕别人指出来,并努力地加以改正。孔子这一讲法是全面的,日常生活中,许多稳重威严的人,也往往是一些不虚心接受批评的人,别人一批评他,往往就会大发雷霆,以为是侵犯了他的威严。孔子告诉这些人,不要这样,别人批评了你,只要批评对了,就不要怕改正,改正了错误,一点也不损害你的权威。这可以说深得辩证法的精髓。闻过则喜、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心生欢喜,这是做人的一种修养,也是一种难得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