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4)|仁不是一个玄虚高远的概念

2019-11-11 14:31:34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null

□ 赵宗符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解:本节提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仁。仁者,爱人。在《论语》中,孔子从不同角度对“仁”作了解释,实现仁也是孔子伟大的理想,但仁也不是一个玄虚高远的概念,仁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仁体现于人的生活世界的方方面面。此节中,孔子的学生有子认为,在人的各种各样的为仁的行为之中,孝悌是人行仁的根本,一个人做到了孝悌,其他的仁的行为就自然可以推致,这就是“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是孝顺父母,悌是敬爱兄长,这种行为,是人理性反思而得到的。有子认为,一个人做到这两点,就不会犯上作乱,这是从政治的角度强调了孝悌的重要性,将孝悌推至了政治领域。

当然,在悌的观念里,我们也应看到儒家的历史局限性,就是没有男女平等的思想,没有对女性的强调,只讲到了兄长、没有讲到姐姐。而在现代社会,一种哲学思想如果没有男女平等的观念,这种哲学思想就是有重大缺陷的。


1·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解:孔子从反面讲仁,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样的人少有是仁人的!

这是孔子的经验总结,一直到现在这句话都适用,说白了这是一种媚人,媚俗、媚权、媚雅、媚精英、媚民粹,有许多名人都是这样的人,无论他们表面上多么光鲜,但在内心中是没有仁德的。


1·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解:曾子修身的经验之谈,“我每天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同朋友交往是否诚信?老师教的是否习行了?”

修身是一个人每天都应做的,但却往往很难做到,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人走出很远,回头再看时,却发现一切已经面目全非,甚至其初心都不知是什么了,这种情况并不少见。曾子在这里,提供了一个简单坐标,那就是每天从三个方面反思自己:忠、信、习。

忠、信、习都可看作是行仁的途径。忠是尽心尽力,信是诚实讲信用,都没有多少歧义。习的意义比较多,有温习、复习、演习、实习、习行之义,对于不同的读者,可以取不同的意思,如对一名学生,可以理解为温习、复习。但我认为,对一位社会中人,更多应取习行之义,即你从老师那里学到的东西,应在实践中贯彻执行,知行合一。明代哲学家王阳明著作取名《传习录》,就是取知行合一之意。

当然,曾子讲的看似简单易做,但是要做到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那也是少有人能够达到的。把简单的事坚持下去,就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