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思想论(2)|读《论语》要能变化气质

2019-10-28 15:16:15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null

□ 赵宗符


何氏曰:“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别有问王、知道,凡二十二篇,其二十篇中章句,颇多于鲁论。古论出孔氏壁中,分尧曰下章子张问以为一篇,有两子张,凡二十一篇,篇次不与齐、鲁论同。”

解:引三国时何晏之言,说明论语有其齐论语、鲁论语、古论语版本的不同。

程子曰:“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解:程颐对《论语》编纂者的判断,认为《论语》是有子、曾子的学生编纂的,因为书中除称孔子为“子”外,另外还称有子、曾子为“子”,表示尊敬。

程子曰:“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解:《论语》一书就在那里,不同的人读后的感受不一样。

程子曰:“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

解:读《论语》要能变化气质、有所受用,对人生精神境界有所提高,方才真会读书,如果全无受用,则如此读书只是浪费时间。

程子曰:“颐自十七八读论语,当时已晓文义。读之愈久,但觉意味深长。”

解:程颐读《论语》的经验之谈,自年轻读到年老,越读越感觉意味深长,今人当切己体察,其意味深长处何在?

读《论语》《孟子》法(据清仿宋大字本补)

程子曰:“学者当以《论语》《孟子》为本。《论语》《孟子》既治,则六经可不治而明矣。读书者当观圣人所以作经之意,与圣人所以用心,圣人之所以至于圣人,而吾之所以未至者,所以未得者。句句而求之,昼诵而味之,中夜而思之,平其心,易其气,阙其疑,则圣人之意可见矣。”

解:学习儒家文化者,应当以《论语》《孟子》为根本,《论语》《孟子》弄通、弄透了,则传统典籍《六经》就可以很容易搞通。

读《论语》《孟子》要有代入感,把自己和圣人进行对比,体察圣人的用心、圣人之所以为圣人,并反思自己与圣人的差距在什么地方。对圣人的言语一句一句下功夫,昼夜都不要间断,如此《论语》《孟子》的思想就可以有一个准确的把握了。

程子在这儿讲到了“文本与读者”的关系,对读者也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但在今天看来,程子讲的并不全面。因为孔孟的文本,本身是一个系统,是封闭性与开放性的统一。孔孟永远读不成老庄,这就是其文本的封闭性,但是同在儒家的传统之内,董仲舒、韩愈、到程子同时代的王安石、张载、程颢等等,他们所见到的“圣人之意”并不相同,至于程子之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所见到“圣人之意”,其差别更是巨大,这就是文本的开放性。孔孟已经不存在了,但是他们的文本都会一代一代地存在下去,不同时代的读者都会从其中显出新的内涵,我们的后人也一定会读出我们今天未能读出的东西,孔孟不存在了,但孔孟文本的内涵是不可穷尽的,这就是孔孟的永恒性,死而不亡。

程子曰:“凡看文字,须先晓其文义,然后可以求其意。未有不晓文义而见意者也。”

程子曰:“学者须将《论语》中诸弟子问处便作自己问,圣人答处便作今日耳闻,自然有得。虽孔、孟复生,不过以此教人。若能于语、孟中深求玩味,将来涵养成甚生气质!”

程子曰:“凡看语、孟,且须熟读玩味。须将圣人言语切己,不可只作一场话说。人只看得二书切己,终身尽多也。”

程子曰:“论、孟只剩读着便自意足。学者须是玩味。若以语言解着,意便不足。”

或问:“且将论、孟紧要处看,如何?”程子曰:“固是好,但终是不浃洽耳。”

程子曰:“孔子言语句句是自然,孟子言语句句是事实。”

程子曰:“学者先读《论语》《孟子》,如尺度权衡相似,以此去量度事物,自然见得长短轻重。”

程子曰:“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

解:程子读《论语》《孟子》的心得,切己、玩味、受用对今人都有启发,但也有一些教条主义的味道。如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所言,“那时的统治阶级都拿孔夫子的道理教学生,把孔夫子的一套当作宗教教条一样强迫人民信奉,做文章的人都用文言文。”今人读《论语》《孟子》,还是应有一个科学的态度,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