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盐碱地何以成“粮仓”

2025-11-18 16:40:58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今年玉米季,我们邀请专家团队对试验田进行测产,平均亩产突破1200斤!”11月6日,从东营滨海地带的重度盐碱地试验田里传来好消息,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邦渤海农业)采用“土体构型重构—根区生境营造—生物有机修复—生态经济协同增益”四阶联动技术路径的成功实践,为滨海重度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储备,也让昔日寸草难生的“不毛之地”,孕育出生机和希望。

利津县地处渤海之滨,盐碱地占比高,尤其是重度盐碱地,土壤盐分含量达5‰—20‰,板结、养分匮乏、供排水受限等问题突出,长期以来是农业发展的“拦路虎”。“看着大片土地荒芜,我们就想试试,能不能让盐碱地也长出好庄稼。”汇邦渤海农业监事长程武增回忆起项目实施初期的想法,眼神里仍透着执着。

汇邦渤海农业的项目经理付希强介绍四阶联动技术模式。(资料图)

自2000年成立以来,汇邦渤海农业便锚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这一课题深耕。作为国家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公司坐拥17万亩涵盖中、重度盐碱梯度的土地,为多尺度盐碱地利用研究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我们基地的土地成方连片,灌排配套齐全,适合规模化、机械化作业,但盐碱地的‘顽疾’必须靠技术突破。”程武增介绍,公司早年就与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等国内顶尖科研院所开展全面技术合作,组建起由技术专家、一线技术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项目经理付希强便是其中的核心成员之一。

付希强,汇邦渤海农业的项目经理,常年扎根试验田,皮肤被阳光晒得黝黑。“盐碱地治理,就像给土地‘看病’,得精准诊断,才能对症下药。”他口中的“诊断”,正是公司“四阶联动”技术路径的第一步——“土体构型重构”中的“靶向诊断”。

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简介。

在重度盐碱地试验现场,技术团队首先开展土壤结构障碍识别与诊断,弄清楚土壤哪里“通透不良”、哪里“养分缺失”。

“以‘多维降盐’为例,我们运用大型深松深翻设备,配合卫星平地技术,再引蓄水洗盐压盐,构建‘暗管—深沟’联用系统,让土壤中的盐分能‘排得出去、控得稳定’。”公司技术团队专家李玉义一边用手拨开表层土壤,一边解释,“‘土体重塑’环节,通过超深松改构快速培肥,相当于给土壤‘更换健康骨架’;‘根域调控’则是用水肥剂一体化微生态调控技术,为作物根系营造‘专属宜居小环境’;最后‘生物修复’,依靠植物根—土—微生物互作,让土壤生态系统‘活起来’。”

今年玉米季,在汇邦公司的试验田上,玉米和野生大豆一起进行种植。

这些技术并非凭空而来。在公司5000余平方米的盐碱地综合利用创新中心,实验室里摆满了土壤样本、试剂瓶,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平台实时传输着田间的温湿度、盐分、作物生长数据。

“我们做了无数次试验,调整微生物菌剂配方、优化深松设备参数。比如生物有机修复环节,筛选哪种微生物菌剂、哪种有机肥组合,能最快改善土壤肥力,又能帮助作物耐盐,技术团队反复对比了上百组方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生樊晶指着实验数据台账说,“‘生态经济协同增益’是技术的最终落脚点——不仅要让土地能种,还要种得有经济效益,所以我们筛选了饲用玉米、烟草、大豆、野大豆,还有花生、秋葵、油莎豆等耐盐作物,既修复生态,又能产生经济收益。”

平均亩产1200斤,这个数字对于高产良田而言或许平常,但对于曾经的“不毛之地”,却意味着历史性的突破。它验证了“四阶联动”技术路径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标志着汇邦渤海农业在滨海重度盐碱地治理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储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王静 刘谨闻 盖沙沙)

编后

我国耕地家底并不丰厚,盐碱地是我国耕地扩容、提质、增效的重要战略后备资源,是我国粮食增产的“潜在粮仓”。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向盐碱地要粮,不少科研院所和单位都进行了不同的试验和探索。山东汇邦渤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采用的“四阶联动”技术路径,为滨海盐碱地治理储备了关键性技术。眼下,其平均亩产1200斤的成绩,对于曾经的“不毛之地”已属历史性突破,相信随着该技术的不断完善和进步,种粮成绩还会提高,我们期待这一天早日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