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丛 | “体育+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模式创新与实践路径
2025-11-12 15:34: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王汝斌 刘震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乡村全面振兴作出系统部署,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进乡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为“体育+ 文旅”赋能乡村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近年来,“村BA”“村超”等乡村体育赛事持续走红,生动印证了这种融合模式对乡村发展的强大助推作用,它不仅能将流量转化为“留量”,推动观赛旅游、餐饮住宿、农产品销售等链条式增长,更实现了从风景美到产业兴的跨越,重塑乡村发展生态,在产业赋能、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体育+文旅”的模式创新立足乡村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径。赛事驱动模式以高水平体育赛事为核心,整合文化展演与商贸活动,构建“赛事引流—文化体验—消费转化”的完整链条。陕西岚皋“村BA”通过篮球赛事搭配大道锣鼓、晓道竹马等民俗表演和主题集市,实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同比增长31%,形成“内圈观赛、中圈互动、外圈展销”的业态布局;长沙望城区“四季花海跑”将赛道与乡村景观深度融合。赛事带动花海节吸引游客43万人次,增收2000余万元,赛后赛道更成为村民健身休闲的永久性设施,实现赛事价值长效延续。
生态融合模式依托乡村自然禀赋,将体育活动与生态旅游有机结合。珠海莲洲镇的自行车竞速赛,以41公里生态赛道串联稻田溪流景观,配套非遗美食和文化展演,打造“骑行—品鉴—住宿—购物”的消费闭环,成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文化体验模式聚焦地域文化传承,湖南保靖“茶BA”将苗族铜铃舞、苗歌对唱等非遗项目融入赛事全程,设立苗绣、古法炒茶体验区,让游客在参与体育竞技中感受乡土文化魅力,实现文化传承与旅游体验双向赋能。
成功实践带来的宝贵启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明确指引。立足本地特色是核心前提,各地需深入挖掘自然、文化、体育资源,避免同质化发展。桑植县依托民俗文化举办“稻花香里赛龙舟”活动,单日接待游客超3万人次,民宿入住率提升至95%,便是特色发展的生动案例。资源整合是关键支撑,需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参与、村民共建的协同机制;岚皋“村BA”成立12个县级领导牵头的工作小组,长沙以“体育搭台、文旅唱戏”推动赛事与地方节庆联合推广,均实现了资源效益最大化。
数字传播是重要助力,借助新媒体矩阵可显著扩大品牌影响力。岚皋“村BA”全网话题曝光量突破58亿次,宁乡栀子花节线上关注度超300万人,有效提升了乡村知名度。利益共享是长效保障,完善机制让农民成为直接受益者,长沙赛事以农特产品作为选手奖励、设立农产品卖场,既带动村民增收,更增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体育+文旅”融合发展仍面临诸多瓶颈。部分区域规划统筹不足,同质化项目占比高,常德曾有9个乡镇同期开发类似项目,重游率却不足30%;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全省乡村文旅企业中体育旅游专业背景从业人员仅占3.7%,核心岗位空缺率达58%;基础设施薄弱,县域体育设施达标率仅41%,28%的景区未配备医疗急救站点。
破解这些难题,需精准施策、协同发力。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跨部门协同机制,推动项目向差异化、品牌化发展;加强人才培育,通过校企合作、返乡创业扶持等方式,培育既懂体育又善经营的“新农人”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体育场地、交通住宿等配套投入,提升赛事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
乡村并非资源匮乏,关键在于找到激活路径。“体育+文旅”以体育为纽带,串联产业发展、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未来,需持续推进模式创新,加强政策协同与科技赋能,将体育文旅热度转化为乡村发展的长效动能,推动乡村振兴从“一时火”走向“一直兴”,谱写城乡融合发展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