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论丛 | 以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凝心铸魂
2025-11-12 15:33:22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裴桂玲
乡村振兴,文化为魂。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内在动力,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因此,加快推进乡村文化振兴,深入实施文明乡风建设工程,是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
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
提供价值引领和精神动力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乡土文化认同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既作为乡村治理的内容、任务和目标被不断改造和发展,也在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治理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传统乡村社会的宗族观念、乡村习俗、村规民约、儒家伦理等不仅构成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乡村认同和行动的重要基础,将家国情怀与道德准则内化为个体的自觉追求,从而构筑起个人与集体、历史与未来的精神联结。
进入新时代以来,随着全面小康奋斗目标的实现,乡村文化不断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制度、聚合新的道德规范、构建新的精神秩序,追求更加公平、正义与和谐的乡村发展,进一步成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对乡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价值引领与精神指引。
文化振兴赋能乡村振兴的
现实困境与制约因素
文化传承面临“断层危机”。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流,乡村“空心化”导致乡土文化传承主体流失,许多非遗技艺、民俗礼仪面临“人走艺绝”的困境;同时,现代流行文化的冲击使得部分村民尤其是青少年对本土文化缺乏认知与认同,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受到严重挑战。
文化供给存在“供需错位”。部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仍停留在“建场馆、送演出”的传统模式,缺乏对村民文化需求的精准把握,提供的文化产品同质化严重,难以满足村民多样化、个性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而村民真正需要的农业技术培训、法律知识普及、乡土文化体验等服务供给不足,导致文化服务的实效性不强。
人才支撑遭遇“瓶颈制约”。乡村文化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的问题突出,既缺乏专业的文化策划、运营、管理人才,也面临本土文化骨干“青黄不接”的困境;同时,乡村对文化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引育留用机制不健全,导致文化振兴缺乏专业力量支撑。
产业融合存在“深度不够”。部分乡村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文化与农业、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缺乏深度,产品附加值低、品牌影响力弱;缺乏专业的产业运营团队,产业链条不完善,导致文化产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无法充分发挥对乡村振兴的经济赋能作用。
强化文化振兴“凝心铸魂”
作用的实践路径
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应立足地方资源特色进行统筹规划,整合乡村传统文化资源、非遗资源、红色文化资源等。实施乡村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对传统村落、文物古迹、农业文化遗产等特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开展传统村落集中保护利用。对传统技艺、乡风民俗等进行创新性传承,使乡村文化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正确处理资源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开发”的原则,推动文化与农业、旅游、电商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开发、农事体验等新业态;深入培育乡村文化IP,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非遗+文创”“红色+旅游”“农耕+体验”等模式,提升产品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完善文化产业链条,培育专业的运营团队,加强与电商平台、文旅企业的合作,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在文化产业发展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实现“文化富民”与“精神赋能”的双重目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乡村文化设施提质升级,整合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资源,打造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空间;创新文化供给模式,建立“村民点单、政府配送、社会参与”的文化服务机制,根据村民年龄结构、兴趣需求,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文化服务,如为老年人开展戏曲表演、为青年人提供创业培训、为儿童组织乡土文化体验活动。此外,利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线上文化服务平台,让村民随时随地享受优质文化资源,拓宽文化传播与参与渠道。
健全人才引育留用机制。实施乡村文化人才培育计划,通过举办培训班、邀请专家指导、开展交流活动等方式,培育本土文化骨干、非遗传承人、产业运营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文化工作者、返乡青年等专业人才投身乡村文化建设,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新鲜血液;完善人才激励机制,通过资金扶持、职称评定、荣誉表彰等方式,保障文化人才的经济待遇与发展空间,让文化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为文化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其中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旗帜与核心动力,其“凝心铸魂”的作用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各领域,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精神力量。未来,乡村必将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成为宜居宜业、富有活力、充满魅力的幸福家园,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中共菏泽市定陶区委党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