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 | 登云台

2025-11-12 15:28:2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毕爱学

从空中俯瞰,鲁中大地峰峦叠嶂,若不用心仔细辨别,山连山,岭靠岭,苍茫一片,哪有云台?

若乘列车沿辛泰铁路东行,进入莱芜境内,一座绿色屏障会不经意间闯入你的眼帘,这便是云台山。她宛如一顶宝盖,严严实实地伏在群山的脊背上。周围诸峰唯首是瞻,紧紧簇拥。除了秋色的金黄会稍稍显露她的高贵,一年中,这里多数时候满目苍翠,给这座俗称龟寨的小山增添不少韵味。

平日里见惯了她的动人秀色,笔者于是起意前来消消末伏的酷热。海拔576米的小山,爬上爬下只需半日。这一回,我要夜宿云台,一睹她不为人知的别样景致。

虽已立秋,其时气温直抵38℃。看着太阳渐渐西挪,我与老友早早来到云台山脚下。眼前,一池秋水依山静卧——附近村寨楼阁里常有鹁鸽夜宿,故名鹁鸽楼,水库也随了其名。水源自东南的峡谷,涓涓细流,淙淙鸣泉,潺潺汇集,在山的北谷聚成一个蓄水一千余万立方米的巨大天然湖。风平浪静时,湖面宛若镜面,云台倒映,山上树木、平台、庙宇清晰可见,美不胜收。举目远眺,山峰兀自屹立。山上的与水中的,以湖面为对称轴,不仔细看,虚虚实实,真真假假,一时难辨。

沿环山公路前行,一条小道蜿蜒通向东南。山脚下的一块空旷的平地为文化广场。广场中间,一座石碑巍然耸立,杨德志将军题写的“红旗飘万代”五个大字,在夕阳照射下熠熠生辉。拾级而上,步行约二百米远,是和尚洞,中共莱芜县委诞生地。当年,刘仲莹等英雄们在这里点燃革命火种,他们时常隐蔽在山洞深处,宣传革命理论,发动人民群众,商讨救国救民的大计。

山洞位于深谷绝壁,终日难见日光。洞口水汽蒸腾,云雾缭绕。洞内泉水不时滴落,叮咚作响,愈显深邃。

周边山坡上,生长着一簇簇黄色白色的野菊。这些可爱的精灵,在雨露的滋润下,迎风飘摇,格外精神。洞口台阶上,摆放着三束鲜花,分明是游人特意带来并摆放在此的。

当地人有个老规矩:登云台不访和尚洞不成游也。云台山游客络绎不绝,这里自然断不了人来,有的拍照,有的献花,还有的摆放点心、酒水等祭品。

和尚洞南侧,上面是云台山阴的悬崖绝壁,几乎垂直上下,二三百米高,自古无人攀登。岩壁上有崖柏、护山棘等树木迎风招展。在几近干涸的罅隙里,这些顽强的生命能够扎根生长,迎寒送暑,历经风霜,傲然屹立,令人称颂。

“呀——呀——”数十只苍鸦被游人惊扰,在山谷上空盘旋、鸣叫,身边草丛中的虫鸣顿时消逝,山谷中愈发宁静,让人暑热尽消,头脑也变得清醒许多。

从和尚洞西南爬坡上山,可达极顶。多年前,我曾经爬过一次。其实根本没有路,只有一枚枚脚窝,一个个拳头深浅,斜斜地镶嵌在山崖上。山坡大约呈45度倾斜,陡峭处约60度,只能俯身攀爬。那时,我脚踩着前人足迹,双手紧紧抓住身边的草木,呈“之”字形曲折前进。正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这条“路”人迹罕至,周边有不少平时难得一见的美妙景致,树杈上不时有松鼠探头探脑,更有一些猎奇的山雀儿飞来停留左右。树根背阴处,藏着很多蘑菇、地衣、苔藓等,但因为上山须“爬行”,几乎无人采摘携带。不过,野葡萄、酸枣之类野果,倒可以随意采摘、品尝。

终于达到极顶。凭台北眺,远处汶河西逝,阡陌交通,碧野如画。临风小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舒畅与豪迈感油然而生。如今,当地政府修建了盘山公路,从南面、西侧均可上山,驱车不到半小时便可登顶。快餐式的游玩自然便捷,却少了一份难得的体验与欣慰。

云台山山顶建有庙宇,相传是碧霞元君的行宫。当年,仙姑飞越齐鲁,见此处美妙无比,便停驾驻留,不料山峰陡然下降三尺。于是仙姑继续西行,登临岱顶,但仍怜爱云台秀美,遂将其作为行宫,不时前来短住,赐福天下。如今,云台春季庙会名声大振,每年农历三月三前后,远近乡邻会集山顶,祈福祭拜。

西边远处,夕阳余晖尚未完全褪尽,灿然如炬,远方泰山轮廓依稀可见,浓密的乌云悄然从北方压来。忽然,周边松柏涌动,山风乍起,自东北、西北谷口迅疾袭入。山下平静的水面骤然划破,堆起波涛,打碎了方才静美的倒影。一时寒烟拂面,秋波连天,风声渐紧,山色、水色、天色浑然一体,挟裹着湿热尚存的秋意,令人顿感爽快。远山渐渐隐去,大地蒙上一层轻纱,夜色悄然降临。

伴随着细细的碎步声,齐刷刷地,乌云如厚厚堆积的煤层,从北往南卷压过来。云层下,密密麻麻斜斜飘落的,是浓云惊落织成的雨线。有的地方雨水稠密地拧成一股股麻绳,瓢泼一般,眼瞅着浇在远处那一溜儿村庄顶上。而附近的水库平面,此刻除了波涛汹涌,竟然没有落下一个雨滴。寥廓天地间,我置身雨外,更加清晰地目睹大自然的杰作。烟雨云水,陷入其中时自然迷茫。侧身旁观,一切皆历历在目。

在风雨的频频催促下,夜幕降临得格外快。水库坝身南头的新张庄,村东住着张政勇大哥一家,老两口听说朋友造访,乐得手忙脚乱,早早收了工,赶到山下镇上一番采购,一阵忙活。当我们还在山上转悠不停时,他就连连拨打电话,又喊来两位陪客并催促我们赶紧进门避雨。餐食比过年还要丰盛,偌大的圆桌上摆放不开碗碟,主人热情如火,给这云台秋雨夜增添了缕缕温馨。

两杯酒落肚,平时言语不多的老哥打开了话匣子。他说祖上本来就住水库底,搬上来几十个年头。岁月如梭,山乡巨变,如今置身绿水青山间,真是享福了。

住在水库底?看到我满脸疑问,老张笑了,黝黑的面庞上泛出一片红光,他连忙解释道:水库原本是峪底,后来国家兴修水利,围谷屯水。虽然故土难离,但是乡亲们全力支持配合,大都在附近安家落户。经过多年努力,硬是把原来荒芜、贫瘠的山沟沟打造成今天的美丽乡村。

“老人们都在附近呢!”他抬手一指窗外,说道:“和很多先烈一起,埋在这青山脚下了。”

晚上,雨停了,云水雾散,四周变得宁静下来。弯月悬空,星辉耀眼,天幕低垂,笼罩四野,秋虫鸣叫,如泣如诉……众星闪烁,俯瞰大地,好像在欣赏人间秋色。另有两颗流星,从西南往东北方向飞逝,划破夜空,湖面上也反射出耀眼的光辉,随波浮动。看着这一切,我感觉自己也正悄然融入其中,化作天地间的渺小一粒。

夜深了,我仍未离去。我愿静坐岸边,守望云台,端详平湖,心如止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