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发展路上“保质降本”
2025-10-28 16:28:1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天南海北的果商,每天都得接待十个八个的。”10月中旬,在经历一段“连轴转”的忙碌后,沂南县苏村镇李家村兆发葡萄专业种植合作社(以下简称兆发合作社)的负责人李兆发终于松了口气——今年的葡萄订货已基本结束。尽管葡萄生长后期遭遇连续降雨,但收购价格仍基本符合他的预期,未受明显影响。

李兆发看着硕果满枝,很是欣慰。
“我们园子里有十几个品种,既有巨峰这样的传统品类,也有阳光玫瑰这样的新兴品种,还有跟大公司合作引种的试验品种。”李兆发介绍。李家村是一个有着40多年葡萄种植历史的专业村。近年来,随着品种老化、劳动力外流、管理粗放等转型期“阵痛”不断显现,种植户在市场上的议价能力也逐年减弱。

园内巨丰品种。
产业升级呼唤新质生产力,兆发合作社便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如今,这片110亩的葡萄基地中,标准化大棚整齐排列,水肥一体化、四情监测系统等现代农业设施一应俱全。“我们的葡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高,单串重量能接近两斤三两。”李兆发语气中带着自豪,按每亩保留2500串计算,亩产可达5500斤以上,“从今年开始,葡萄陆续进入盛果期,产量还有不小的提升空间。”

葡萄园挂满硕果。
不过,产量并非兆发合作社最核心的竞争力。李兆发坦言,在初果期和盛果前期,他们主动采取了“减产”策略——不仅控制果串数量,也在整形时大幅修剪,目的是“养好树势”,为当前和未来的果实品质打下基础,“我们去掉了将近五分之四的果粒,只保留结构完美的‘七层果’。”
随手取一串阳光玫瑰细看,可见其果粒沿果梗主轴上下分层、左右交错排列,从穗尖到穗肩共分布着约七层果粒。整串葡萄呈标准圆锥形,穗型紧凑、整齐匀称,果粒排列有序、饱满均匀,有效避免了传统栽培中常见的“大小粒”问题。同时,疏朗的结构也显著改善了果穗内部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了病虫害发生几率。科学种植与精细管理,使这批阳光玫瑰的平均糖度稳定保持在18度以上。
尽管近年来阳光玫瑰葡萄市场价格波动剧烈,但李兆发始终对其发展前景保持乐观,尤其是看好今年的行情。“全国范围内,‘两湖’等产区的不少散户因市场不稳定而退出,种植面积大幅缩减,库存不足,后期价格有望回升。”他分析道,“山东作为不少果商采购的‘最后一站’,凭借昼夜温差大、生长期长的自然条件,葡萄在品质上仍具备明显优势。”
在李兆发看来,无论市场如何起伏,要想站稳脚跟,规模化是必由之路,其核心在于“保质降本”。

村民们正在采摘葡萄。
“保质”,离不开科技支撑。在气候条件多变、农业风险加大的背景下,规模化的生产主体更有能力借助科技手段为生产保驾护航。以今年为例,为应对前期高温和后期多雨的不利天气,兆发合作社采取了无人机喷洒降温剂、明渠暗管结合建设强排系统等措施,助力葡萄顺利“渡劫”,这些都是散户因规模或成本限制难以实施的。

采摘与打包现场。
“降本”,则更易理解。生产规模扩大后,各环节节约下来的成本是一笔“明白账”。日积月累,这些节省下来的资金足以覆盖科技投入,而品质提升又将进一步打开市场,形成良性循环。
李兆发还指出,以合作社模式经营,还能带来一笔“隐性收益”——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不仅帮助农户拓宽销售渠道,更重要的是,合作社邀请的外部技术员前来指导时,往往会吸引周边种植户一同学习“充电”。

李兆发(左)与合作社成员讨论葡萄长势。
在这个传统的葡萄种植村,新品种、新技术与新模式的种子正悄然生根发芽。目前,全村已发展出多个10亩以上的连片种植基地,规模化种植面积突破300亩。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毕泉奇公艳杰 王俊英 战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