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盐碱荒滩,今朝果香虾跃
2025-10-17 16:17:4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清晨,利津县汀罗镇西宋二村养殖基地里,水面泛着波光。
渔网被缓缓拉起,活蹦乱跳的南美白对虾在网中翻腾,水花映着晨光格外亮眼。养殖大户程伟握着渔网,脸上满是笑意:“今年这4亩池塘,光虾就出了4300多斤,净利润能有5万元!”村民们围在一旁,忙着分拣、装筐,欢笑声不断。

村民正在捕捞南美白对虾。
不远处的毛坨村,村民张续霞的20多亩台田葡萄正处于采摘期。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挂满枝头,摘下一颗,清甜的汁水在舌尖散开。张续霞笑着说:“去除成本,每亩葡萄能收入1.3万元左右。”
她指着旁边的鱼塘补充:“底下的鱼塘也不闲着,20亩水面搞粗养,一年还能再赚十多万元。”陈家屋子村的600亩“上农下渔”基地里,庄稼长势也很好。
谁能想到,如今这片“虾肥鱼跃、瓜果飘香”的土地,曾是连野草都难长的盐碱滩。而现在,汀罗镇“上农下渔”覆盖的土地上,耕地亩产增收2000元,水面养殖效益亩均1万元,昔日“不毛地”成了“聚宝盆”。
“上农下渔”
迭代升级
汀罗镇地处渤海湾退海之地,土地盐碱化问题由来已久,旱、涝灾害也常困扰当地农业。
为了改变“守着土地没饭吃”的困境,20世纪90年代初,陈家屋子村的几位老党员带头摸索。他们尝试“挖土为塘、堆土成台”:把低洼处的土挖出来形成池塘养鱼,挖出的土堆成高于地面的台田,减少盐碱渗透。这一试,竟闯出了“上农下渔”模式的雏形。
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尚文光记得,第一次收玉米时,一亩地打了800多斤,比之前翻了好几倍。

毛坨村台田种植葡萄获得丰收。
最初的“上农下渔”,种植、养殖种类很单一。池塘里主要养草鱼、鲤鱼等常见淡水鱼,台田里也只敢种棉花、玉米等耐盐碱性较强的作物。“那时候没啥经验,也没好品种,养殖池大多是‘小土塘’,没有配套排灌设施。”尚文光说,遇到雨季,鱼经常缺氧死亡,台田作物也因土壤肥力不足,产量不稳定。
即便如此,“上农下渔”还是让村民看到了希望,一亩地收入从几百元提升到1000多元,越来越多外出打工的人选择回乡创业。
随着时间推移,汀罗镇开始推动“上农下渔”模式迭代升级。2010年前后,镇政府牵头引进新品种、新技术,还邀请农业专家到村指导。
陈家屋子村率先试养南美白对虾,这种虾耐盐性强、生长周期短、市场价格高。村民李建国是第一批试养的人,他说:“刚开始心里没底,怕养不好赔本,镇里不仅给补贴虾苗,还派技术员蹲点教我们调节水质、防病害。”

陈家屋子村党支部书记尚文光介绍该村“上农下渔”模式。
第一年,李建国的3亩虾池就赚了5万多元,比之前养鱼收入翻了3倍。之后,螃蟹等水产也陆续加入养殖清单,种植品类不断扩容。
2015年,毛坨村通过“上农下渔”开发,在台田种植葡萄,还与山东农业大学合作研发耐盐碱葡萄新品种。从最初苗成活率不足60%,到如今亩葡萄收入超1万元,毛坨村的葡萄种植越来越红火。
汀罗镇还试验推广特色林果和菊芋、马铃薯等,培育出前崔片蜜桃、汀河片“呱呱乐”甜瓜等特色产业,推动了台田种植模式从依赖“单一作物”向“多元增收”升级。
盐碱地治理
的“汀罗方案”
汀罗镇“上农下渔”模式的核心创新,在于巧妙运用水盐运移规律,通过“挖池筑台、深沟排碱”的物理手段,从根本上解决盐碱地种植难题。台田地势高,盐碱水难以侵袭,为农作物创造适宜生长环境;池塘不仅能发展养殖,还能通过水体调节,进一步降低台田土壤盐碱度。
在此基础上,汀罗镇还不断探索模式创新。以陈家屋子村基地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10万亩盐碱地开发,形成规模化发展。同时启动“双招双引”“乡土专家培育”行动,引进和培育农业企业。汇邦渤海农场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俯瞰汀罗镇“上农下渔”模式。
该企业用“深翻犁+暗管排盐+土壤改良剂”组合技术,让重度盐碱地小麦亩产达500公斤,较改造前提升20%。
如今,汀罗镇“上农下渔”占地约10万余亩,台田种植6万余亩、露天养殖水面2万余亩,形成“种养循环、产业集群”的立体农业格局。
汀罗镇“上农下渔”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共赢。土壤盐碱化程度明显降低,过去的盐碱滩如今长满绿植,局部小气候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村民人均收入较模式推广前翻两番,2024年全镇“上农下渔”相关产业带动亩均增收超万元。产业链还延伸出分拣中心、冷链物流、电商销售等环节,产品远销日韩;这一模式解决了当地就业问题,吸引年轻人回乡,村里学校、卫生室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从昔日“寸草不生”到如今“田塘共生”,汀罗镇用“上农下渔”模式书写了盐碱地治理的奇迹。这条“生态改善、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的道路,为全国其他盐碱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也证明只要立足实际、持续创新,再贫瘠的土地也能迸发出生机。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王静 刘谨闻 盖沙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