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设地头 土专家起“姜山”

2025-09-26 15:25:35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9月18日,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盛连平站在东胜村办公楼的培养室里,春风满面。“这是组培。”他指着架子上的培养瓶介绍道,“经过炼苗、移栽等阶段,生姜的组培苗在大棚里根系发育良好,植株生长旺盛,我们认为育苗成功了。”

盛连平,东胜联合党委书记,一位低调沉稳的庄稼汉子。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没有充足的把握,盛连平不会说“成功”二字。虽然种姜多年,但开展生姜育苗还是头一回。盛连平认为,此事关乎长远,要讲科学,谨慎为上。

孝直镇是全国和山东省的农业产业强镇,2024年更是被济南市农业农村局认定为“种子镇”。也是这一年的5月2日,平阴县马铃薯育苗基地暨乡村振兴科技顾问专家工作站启动仪式在东胜村举行,为产业发展注入了“芯”动力。

目前,东胜村已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和齐鲁工业大学等20余名高校专家担任“科技顾问”,并建起育苗大棚、专业组培实验室,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序开展了马铃薯育种和生姜组培育苗工作。

早在专家工作站成立之初,孝直镇党委书记苏东润就提出,要依托这一平台,着力培养本地人才,让先进的育种、育苗技术真正在乡村扎根。如今,这一愿景正一步步成为现实。“咱们正在进行的生姜组培育苗,就是由董兴忠、董宜凯具体实施的。”盛连平告诉农村大众记者,2024年5月,村里派二人外出学习关键技术,如今两人均已能够独当一面。

董宜凯担任东胜联合党委副书记,董兴忠则是党委委员。他们俩与盛连平等人一心扑在马铃薯和生姜的育种、育苗上,充分展现了党建引领、党员干部带头的示范作用。“咱们搞生姜育苗,产量和抗病性都得到了提升。”能成为本乡本土成长起来的种业“土专家”,董兴忠内心充满了自豪。

在东胜村办公楼的四楼,实验室、灭菌室、接种室依次排列,培养室则在其对面。4名接受过培训的村民,正全神贯注地操作。生姜组培技术是一种高效关键的脱毒种苗繁殖方法,每个核心环节都要求严谨精细。据了解,当初生姜组培的关键第一步——在显微镜下拨离健康无病虫害的嫩芽,就是董兴忠完成的。

而在楼后的育苗大棚里,生姜植株茎直叶绿,已有六七十厘米高。“我们村前期生姜种植发展了五六百亩,为了从源头上改良品种,在专家指导下启动了育苗项目。”盛连平介绍,大棚里的数万株姜苗再有一个半月即可收获,届时将得到“原原种”,预计亩产量可达5000斤。

这些生姜“原原种”将在冬季入窖休眠,待到明年二三月份催芽后,便可种植到大田;当年十月霜降前收获,得到的就是“原种”,预计亩产量能提升至8000斤左右。等到2027年,用这批“原种”种植收获后,得到的便是可以直接上市销售的“商品种”了,预计亩产量将高达一万六七千斤。

这便是盛连平心中勾勒的生姜育种完整蓝图,整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与坚持。令人欣慰的是,东胜村设在地头的种业实验室,已成功完成了最为关键的组培计划。“村里有整套设备,咱也有自己培养的技术员和熟练工,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底气。”盛连平表示,“我们党支部一班人下了决心,一定要把育苗育种这件事干成、干好,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领乡亲们走稳科技兴农之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通讯员 孙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