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平原小村何以人声鼎沸

2025-09-26 15:16:38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一般人的意识中,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条件是有山有水,但临邑县临盘街道前杨村——鲁西北平原上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村庄,近年来却锚定文旅产业,在一马平川间开辟了转型发展的新路,让一个平原小村越来越有逛头。

“我们这儿没山没水,靠什么发展旅游?”“咱就会种点小麦和棒子,也没什么特产,这种穷地方,谁会来?”一开始,不少村民认为村干部在“瞎胡闹”,抱着胳膊等着“看热闹”。

游客在前杨村体验丰收的喜悦。

慢慢地,变化出现了。村西头的臭水坑改成了“前杨渔乐园”,不仅塘里有鱼,岸上有树,土路也全面硬化,首届钓鱼大赛单日收入突破万元;“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针。”100多亩萱草花海迅速开遍了村子的房前屋后、道路两侧和景区周边,前来看黄花、品黄花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还请人将村史开发成“剧情+任务+角色”的沉浸式剧本,让观众变玩家、道具变商品……

当年的污水塘成了游客“打卡点”。

最初的成功,带来了集聚效应。走进村里的“精酿啤酒屋”,凉爽惬意。“喝上一口自己亲手酿的啤酒,心里乐开花。”90后村支书杨瑞瑞一脸笑意。

28岁的杨倩辞去济南工作,回村运营抖音账号:“咱村粉丝都3万多了,很多济南人来咨询研学活动。”

游客围着篝火载歌载舞。

10余名大学生返乡创办文创工作室,开发“前杨记忆”盲盒、桃胶面膜等产品。他们的工作室就设在老宅改造的文创基地里。

“谁敢想,咱还能喝上自己亲手酿的啤酒!”村民杨甲海告诉记者,精酿啤酒项目是前杨村借助齐鲁工业大学对口帮扶政策新推出的一个特色项目,酒香醇厚、口感清爽,是每一位来前杨旅游的游客必尝必带的产品之一。

游客在做游戏。

几年时间,前杨村创立了整村运营品牌——“前杨记忆”。现代农业采摘园、七彩滑道、跑马场、拓展基地等33处新业态,精酿啤酒、豆腐皮加工、成衣加工、时光旅舍等10余个共富项目,激活了前杨村的乡村旅游产业。前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

采摘葡萄。

不过,隆冬时节村里没花没景,乡村游该怎么办?村妇联主席王东青提出,组织妇女制作布老虎,“过年搞个手工艺市集”。从2021年起,前杨村的冬天仍然宾客盈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现场教学,游客挤满老院子。在第一年的市集上,单日卖出布老虎320个,最远的订单来自广东。

村里建起“精酿啤酒屋”。

前杨村火了,陆续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国家AAA级景区、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在今年的“五一”假期,客流量达3万人次,村集体增收4万余元。“村民基本都端上了‘旅游碗’,在旅游产业带动下实现务工增收。”杨瑞瑞说。

汉服节引来游客无数。

每逢节假日,村中的大槐树下都有村民摆摊售卖农产品,再过几天就是国庆假期,村民们更积极张罗起来。“以前赶集一天也就卖百十块钱,现在家门口一天能卖三千!”村民杨淑英曾创下日销千盒梨膏糖的记录,今年国庆,她更早早备足了各色土特产。

前杨村举办的音乐节。

村里还成立了文旅公司,为保证非节假日客源,公司一方面积极培育文旅消费新业态、新场景;另一方面,对现有的旅游项目、餐饮、住宿、文创产品进行提档升级。

村民在老树下纳凉。

“但不是游客越多越好。”杨瑞瑞说,为确保游客的旅游体验,2023年前杨村就引入了“预约限流”机制,单日游客上限控制在5000人。“今年国庆,我们将通过适当延长开放时间、谋划开放更多可游览空间等方式,最大限度满足游客需求。”

这应该是平原小村的另一种丰收表达。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周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