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山楂一年卖出1.5亿元!小镇特色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09-05 14:49:52 发布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

初秋时节,新泰市刘杜镇东部“红果飘香・印象刘杜”片区的万亩山楂园里,红彤彤的果实压弯枝头。种植户胡兰兵麻利地将山楂装进竹筐:“往年山楂熟了怕卖不出去,今年家门口的加工厂上门收,一斤多卖6毛钱,5亩地多赚2万多元!”

近年来,刘杜镇以片区化建设为抓手、特色产业为核心,走出“产业兴、乡村美、百姓富”之路,如今山楂满山野、文旅渐兴旺、河水清又绿,村民日子愈发有奔头。

“以前各村单打独斗,资源难整合,现在片区化发展,大家劲头足!”刘杜镇党委委员陈申雨指着规划图介绍。该镇通过片区联动凝聚发展合力,按“产业+园区+村庄”思路,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分散资源拧成“一股绳”。

其中,东部片区以甜山楂产业为核心,联动农文旅与加工园,沿新枣路5个村推进“一轴两园”工程。去年该片区农文旅接待游客1.4万人次,带动5个村集体平均增收2万元。中部“湖光山色・红色刘杜”片区,将红色资源与特色种植结合,已建标准化茶叶基地,还开发出山楂芽茶,让“红色基因”结出“绿色硕果”;西部“龟山寿水・秀美刘杜”片区围绕“水产业链”发力依,托泰山三美等企业深化村企联建,计划对接汇源果汁、王老吉,让“刘杜水”走向更大市场。

刘杜镇种山楂有300年历史,100余株百年古树是“活宝贝”。该镇培育出“小一号、红两度、甜三分”的“新泰甜山楂”,获国家地理标志等认证,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如今全镇山楂种植2.3万亩,年产量3800万斤,销售收入1.5亿元。“光种得好不够,得让山楂‘变值钱’。”栗栗红食品公司负责人尹逊锋说,公司将鲜山楂深加工成果脯、果酒等,附加值翻3倍,每年收购本地山楂200多万斤,带动150多户果农就业。

此外,该镇还与山农大、省农科院建产学研基地,专家常到田间指导。“以前凭经验种,产量品质不稳,现在专家教疏花疏果、科学施肥,山楂成了‘抢手货’。”胡兰兵说。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刘杜镇党委书记张贺说。为破解“九龙治水”难题,该镇创新片区联合党委机制,由包管区领导任片区书记,推动资源、产业整合。

中部片区联合党委牵头发展“红色+中草药”种植,党员李传军带头试种,还请专家授课,“起初村民怕赔本,后来跟着种,现在片区中草药种了100多亩,带动60多户增收”。

“以前光明河又脏又臭,夏天不敢开窗,现在水清了,岸边有步道,傍晚散步真舒服!”家住光明河边的张大爷说。去年刘杜镇争取中央资金451万元,完成光明河上游(刘杜段)生态修复,还投资铺污水管网2万余米,实现10个村污水治理全覆盖。环保攻坚上,该镇投入100余万元处置光明东垃圾5000余吨;围绕黄河流域保护,开展秸秆禁烧、畜禽养殖治理等。该镇还建立人居环境整治“奖惩分明、季度观摩、年终考核”机制,镇人居环境整治办公室主任郭英波说:“各村比着搞卫生,房前屋后干干净净,跟城里小区一样!”

如今的刘杜镇,山楂红、河水清、村庄美、百姓富。“接下来3-5年,我们会梯次推进片区建设,做强山楂产业集群,力争在乡村振兴赛道上走在前、作示范!”刘杜镇党委书记张贺信心满满。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通讯员 陈申雨 鞠文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