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菌包“撬动”大产业,南旺镇乡村振兴路上的“松茸故事”
2025-09-16 16:00:07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8月29日,清晨六点,汶上县南旺镇柳林闸村还笼罩在一层薄雾中,付克印已经推开十个智能控温棚的第一扇门。一股混合着木质清香与湿润土壤的气息扑面而来,架子上层层叠叠的松茸菌棒悄然探出棕白色的“小伞”。“每天就像看自己孩子一样,温度、湿度一点都不敢马虎,”他弯腰轻轻整理菌包,嘴角带着笑意。
这些长势喜人的松茸,正是山东鲜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带动下的产业缩影。2019年,这家原本从事水果进口批发的公司转行食用菌落地柳林闸村,短短四年间,不仅年销售菌棒200万棒、产值突破3000万元,更带动周边数十户村民共同走上特色种植之路。
山东鲜农菌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徐晶晶展示即将发货的松茸菌棒。
“我们主打的就是专业化、标准化,”公司负责人徐晶晶拾起一棒菌包介绍道,“从配料、灭菌到接种、培养,每个环节都严格把控。”她身后是标准化厂房,装袋机轰鸣运转,工人们正熟练地封装菌料。这些看似普通的菌棒,单价达15元,远销宁波、青岛、杭州等城市,成为高端餐饮市场的“抢手货”。
然而创业之初并非一帆风顺。2019年,徐晶晶带着技术团队初到柳林闸村时,当地村民对松茸种植普遍持观望态度。“一棒菌包卖15元?能成吗?”“投入这么大,风险谁担?”……质疑声中,徐晶晶做了一个决定:先建示范棚,让村民亲眼看到效益,再推广“公司+农户”模式。
村民付克印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2021年,他租赁了公司建设的2座智能控温棚,在技术员指导下尝试培育松茸菌包。“温度要稳定在18—22℃,湿度保持85%左右,通风还得适时,”他掰着手指说,“一开始也觉得复杂,但公司包技术指导、包回收销售,我们只要专心种好就行。”
如今,付克印的大棚每年产出20万棒优质菌包,年收入超30万元。“以前种粮食一亩地挣不了一千块,现在一个大棚能抵上百亩地。”他说着,黝黑的脸上漾开皱纹。在他带动下,同村五六户村民也陆续加入菌包种植行列。
智能化松茸棚。
智能化种植是关键突破。记者在棚内看到,温湿度传感器、自动喷淋系统、新风装置一应俱全。“每个棚投资约8万元,但能实现全年无间断生产,”徐晶晶算了一笔账,“传统农业看天吃饭,我们靠数据吃饭。”她打开手机APP,远程调整着两公里外大棚的通风参数。
产业兴旺也激活了村庄“造血”功能。村民魏登在菌业公司租赁了三个棚,日常还从事菌包装箱工作,“自己培育菌棒,还在公司帮忙,打两份工”。目前公司长期雇用本地工人30余名,生产旺季还需临时增聘50余人。
“小菌包背后是大市场,”徐晶晶望向满载菌包的货车感慨道,“南方市场对新鲜松茸需求量大,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扩大冷链物流建设,让山东菌菇走上更多城市的餐桌。”
夕阳西下,付克印还在大棚里检查最后一遍湿度数据。棚外,新一批菌棒正在装车,即将驶向700公里外的宁波。车厢里,不仅仅是新鲜的食用菌,更是一个村庄产业转型的希望。
( 张超 张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