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成“大小行”,增产省劲!

2025-09-01 15:06:41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处暑时节,骄阳依旧炙烤着大地,连片的玉米田透着勃勃生机。一人多高的玉米秆亭亭玉立,宽大的叶片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饱满的玉米穗缀在秆上,沉甸甸地弯着腰。曲阜市王庄镇后孟村种粮大户胡西岩拨开玉米叶仔细查看长势,看着脚下整齐排列的滴灌带,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今年这‘大小行’种得值,光浇地就省了不少心!”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一场由农业部门指导、农机服务中心牵头、种粮大户参与的种植变革正在悄然上演。而这场变革的推动者,正是曲阜市王庄镇为农农事服务中心负责人董本清。

走进为农农事服务中心,各类农机具排列得整整齐齐,从播种机、收割机到植保无人机,200余台(套)农机涵盖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些家伙可是咱种地的‘好帮手’,有了它们,种地才能既省人力又提效率。”董本清擦了擦一台玉米收割机上的灰尘,话语里满是自豪。凭借着完善的农机服务体系,他的服务中心年销售收入已超2000万元,服务范围覆盖曲阜及周边多个县市区,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农机服务“枢纽”。

董本清在为农农事服务中心介绍新型农机。

多年的农机服务经验让董本清深知,传统种植模式与现代化农机作业之间存在不少“卡点”。“以前玉米种得密密麻麻,通风透光差不说,大型农机进地容易伤苗,追肥、浇水都费劲。”董本清说,如何让种植模式更适配机械化作业,一直是他琢磨的事儿。

去年以来的玉米种植季,在曲阜市农业部门的技术指导下,董本清找到了突破口——推行玉米“大小行”种植模式。

“所谓‘大小行’,就是将传统的等行距种植改为宽窄行交替,根据不同需求设计行距。”曲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技术员解释道,经过反复试验,他们总结出三种适配不同场景的种植模式:40:80(单位:厘米,下同)的行距最适合铺设滴灌带进行节水种植,50:90的行距适配主流玉米机械化品种,60:120的行距则便于机械化追肥,通风透光效果更佳。

这一模式很快得到了当地种粮大户的响应。董本清牵头组织了50多名种植面积在3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根据各自地块特点和种植需求,选择合适的“大小行”模式进行种植。如今,王庄镇已有1.5万亩玉米田采用了这种新模式,田间管理效率和玉米长势都有了明显提升。

后孟村的胡西岩就是“大小行”模式的受益者之一。今年,他种植的1500多亩玉米中,有800亩采用40:80的“大小行”模式,并配套铺设了滴灌带。

“以前浇地可是个大难题,大水漫灌不仅费水,每亩地成本需要70元,还得雇16个人围着地块转,忙得脚不沾地。”胡西岩算起了经济账,“现在铺了滴灌带,虽然需要每亩地39元的滴灌带成本,浇地成本却从过去70元降到了每亩19元,算下来每亩地能省51元。就这800亩地,光浇地就节省了4万多元。”

董本清介绍“大小行”专用的播种施肥一体机。

更让胡西岩满意的是人力成本的大幅降低。“以前浇一次地,16个人得忙一周,现在两个人看着机器就行,开关一拧,水顺着滴灌带直接送到玉米根下,又均匀又省水。”他指着田垄间整齐排列的滴灌带说,“这‘大小行’间距合理,滴灌带铺得顺顺当当,机器走起来也方便,后期追肥、收割都省心。”

今年张王庄村种粮大户张国宾采用60:120行距模式。“以前追肥要么人工撒施,费工费时还不均匀;要么用小型追肥机,效率太低。”种粮大户张国宾说,“现在这宽行距,大型追肥机直接开进去,肥料能精准送到玉米根部,一亩地追肥时间从原来的20分钟缩短到5分钟。”

董本清告诉记者,粮食要丰收,良种、良机与良法缺一不可,采用这个“大小行”种植模式,每亩地玉米播种量在6500粒—7000粒,今年他的为农农事服务中心不仅为种粮大户提供农机支持,还根据不同“大小行”模式的需求,调配适配的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等设备,确保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无缝衔接。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科学种植和机械化支撑,‘大小行’模式就是把两者结合起来的好办法。”董本清说,下一步他计划联合更多种粮大户,扩大玉米“大小行”模式面积,让更多农民享受到科技种田的红利。

(张超 曹楠 苗乐 董文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