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哥庄大馒头缘何成了“香饽饽”

2025-08-28 15:31:3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8月中旬,暑期已接近尾声,但是青岛市崂山风景区依旧熙熙攘攘,挤满了前来旅游观光的游客。在崂山脚下的王哥庄街道何家村,有一条街同样车水马龙,来到这里的人们有一个共同的目的——买王哥庄大馒头。

王哥庄大馒头是当地世代相传的手工面制品,已有500余年的历史。传统大馒头销售主要集中在年末,近年来旅游旺季的流量,又给大馒头市场点了一把火。

近期,久香园馒头店的老板荆长艳忙到脚不沾地,早上5点多他叫醒员工和面、烧水、蒸馒头。下午已过饭点,到店的顾客依旧没有减少,老板招呼着客人,一时也停不下来。终于寻到一丝空档,荆长艳停了下来喝了口水:“现在做馒头一天能用掉近千斤面粉,不光有批量购买的,还有专程上门体验的。”他虽然难掩疲惫,但话音里仍透着兴奋。

馒头可以说是家家户户饭桌上最常出现的主食,为什么偏偏王哥庄的馒头这么受大家欢迎?原来,王哥庄大馒头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大”。体积大,轻则半斤,重则三斤以上,尺寸从小如碗口到大如脸盆。而其并非仅靠个头吸引消费者,好吃才是受欢迎的最重要的原因。

在当地随便找一个人询问大馒头美味的秘诀,答案大概率是15个字——好面粉、山泉水、手工揉、铁锅蒸、木柴烧。用好的原料和崂山山泉水,大馒头方能麦香扑鼻;手工揉制又使得面团劲道、口感富有层次。而蒸的过程也有说法,与常见的带孔蒸篦不同,王哥庄大馒头用的是完整光滑的铁篦子。这样除了蒸还有了近似于烤的效果,大馒头出锅后,底部会有一层焦黄的铬渣。一口咬下去,上半部分柔韧回弹,“黄金底”焦香酥脆。

王哥庄大馒头底部有一层焦黄的“铬渣”。

外形和口味是王哥庄大馒头受欢迎的基础,真正让其走向更大市场,则是区域品牌的助力。当地最初的馒头经营,只是一家一户作坊式地生产销售,没有醒目的标志,也没有响亮的名号。2004年,当地做馒头的刘竹莲登记注册了“王哥庄大馒头”商标。

2006年,刘竹莲又创建了王哥庄大馒头协会,为广大馒头商户提供了一个资源整合、抱团发展的平台。协会编制了《王哥庄大馒头团体标准》,为产品品质设下“一把尺”,只有原料、工艺、设备符合团体标准的商家,才能冠以“王哥庄大馒头”的品牌,以此规范产业发展。

协会实行面粉、酵母补贴,扶持大馒头从业者生产经营。通过招标,统一确定面粉专供企业,确保大馒头生产中“好面粉”的招牌。

在销售与体验方面,当地依托乡村振兴数字平台成立电商直播总部,启动电商孵化营,提升从业者电商营销技能。搭建王哥庄大馒头非遗体验传承中心,推出“馒馒一家人”等系列文创产品、微信表情包,举办王哥庄花样馒头大赛,打造大馒头IP“馒馒喜欢你”,促进“商旅文”深度融合,提升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

在传统大馒头基础上,当地还发展了花样面塑,成为庆祝生日、婚宴喜事餐桌上的一种仪式。

在规范与继承传统手艺同时,大馒头手艺人在传统花样基础上,妙手生“花”,巧妙融入地方元素与现代审美,不断创新馒头的口感和造型,并频频“出圈”。现如今王哥庄大馒头已不仅仅是餐桌上一份食物,更成为当地人们庆祝生日、喜事宴席等重要场合的仪式感表达。每年临近春节,会有成千上万的大馒头礼盒从王哥庄街道发往全国各地;到了夏天,体验大馒头制作又成为游客来当地旅游观光时绕不过去的项目。2024年,王哥庄大馒头被纳入省级非遗名录。

目前,王哥庄街道共有大馒头企业商户160余家,形成了以何家村、王山口村、曲家庄村等为代表的大馒头专业村,让当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2024年,王哥庄大馒头总产量1.3万余吨,创造了约1.5亿元产值,已成为当地产业的“香饽饽”。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安臻 通讯员 闫晓宇 王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