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万吨黄河沙修复千亩农田“伤疤”

2025-08-19 15:13:4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黄河泥沙充填治理工程施工现场。(资料片)

黄河泥沙充填治理工程实施后,粮田收成逐年提升。(资料片)

微风拂过,齐河县仁里集镇田东村的玉米地里沙沙作响,玉米扬着须,静待秋天的金黄。“谁能想到,这地下面埋了20厘米厚的黄河沙,这两年收成越来越好。”8月15日,田东村村民王兆荣在地头挖了一把黄褐色泥土说。

原来,这里曾是“晴天裂纹,雨天成潭”的采煤塌陷地,2022年,邱集煤矿在此实施黄河泥沙充填治理工程,让塌陷地变身粮田,今年的小麦亩产更是突破600公斤。

时间再回溯至2003年,邱集煤矿投产,“地下乌金”与“黄河粮仓”的冲突随之而来。煤矿坐落在齐河县黄河北岸,这里不仅煤炭资源丰富,而且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是山东省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尽管煤矿年产75万吨优质煤、可有效保障能源供给,但采矿导致的地表塌陷却如大地“伤疤”——迄今累计塌陷6140亩土地,塌陷处最深达2米,这让农民陷入“种地无利、流转无门”的困境。

此前,传统的采煤塌陷地治理主要采用“修渠排水”“挖深垫浅”等方式。然而,用这种方法耕地恢复率仅为50%,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面对引黄干渠泥沙淤积需定期清淤与塌陷地需填充的双重难题,邱集煤矿大胆构想:能否化两难为双赢?

思路一变天地宽,邱集煤矿利用毗邻引黄干渠的优势,在“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与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等单位合作,开始研发实施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技术。2011年,仁里集镇梅庄村等4个村庄的800余亩试验田成为起点。

“这项技术看似简单,实则难关重重。”邱集煤矿技术员徐坤说。他们通过“取沙、输沙、沉沙排水、土壤重构”工艺,突破两大瓶颈:首先是取沙输沙关,创新研发“冲吸式潜沙泵+浓密器+采沙船”一体化平台及远距离输沙加压泵,让动水环境下采沙效率提升超50%,综合输沙成本降30%以上。其次是复垦技术关,先剥离塌陷地耕层土与心土,后将黄河泥沙输送至充填区,排水后提浆压实,最后分层回覆耕层土与心土,确保表层覆盖厚度不低于50厘米。

“最初充填1米多厚黄河沙,再在其上覆盖50厘米的表土。2018年后,逐步优化方案,根据实际塌陷深度仅填充20至50厘米黄河沙,再覆盖50厘米表土。”中国矿业大学教授胡振琪手持“五花肉”模型(上下土层夹着黄河沙形似五花肉)说。这既能防土壤返碱,又显著提高土壤持水保肥能力。效果立竿见影——2015年,复垦仅半年的800余亩土地,小麦亩产400公斤、玉米亩产450公斤,达到当地正常产量的85%。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技术实施14年来,‘吃’掉引黄干渠淤沙200多万吨,复垦3422.93亩塌陷地,耕地恢复率高达97.56%,1至3年农田产量就能恢复正常,真正实现了‘治塌亦治淤’的双赢。”山东能源新矿集团邱集煤矿党委副书记高磊说。目前,当地已累计治理5900余亩塌陷地,其中近2500亩沿用挖深垫浅等方式修复,而用黄河泥沙治理交付3422余亩,惠及3个乡镇16个村2万余名农民。

黄河泥沙充填复垦塌陷区以来,当地复垦土地粮食产量逐年提升,2022年,复垦区的小麦亩产量500公斤,玉米亩产量600公斤,而去年小麦、玉米亩产已分别稳定在600公斤与700公斤左右,按每亩年净收益2400元计算,3422余亩农田总计带来超800万元收益;生态效益初显,200余亩积水洼塘变身观赏鱼养殖基地,年产值达数十万元,藕塘、采摘大棚、经济林组成的生态经济崭露头角;经济收益显著,据德州市自然资源局测算,每回填1吨黄河沙,不仅可节省9元的清淤费用,还能减少25元的煤矸石污染治理费,14年来消化200余万吨泥沙,相当于为黄河下游减负1800万元(清淤费)。

2020年,黄河泥沙充填复垦采煤塌陷地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24年,邱集煤矿生态修复案例入选我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如今,该技术已延伸至旧村复垦、砖瓦窑厂复垦等领域,在禹城市、平原县累计复垦土地7000余亩。

“未来将持续推广这项技术,让母亲河的馈赠修复更多大地‘伤疤’,在黄河岸边孕育沃野千里,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邱集煤矿矿长王东京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祝超群 通讯员 王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