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下有“蛙”,亩产双金,瓦曲村的“一田双收”试验

2025-08-26 15:39:02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8月12日,阳光洒在邹城市田黄镇瓦曲村的田野上,5亩稻田里稻浪翻滚,地垄边黑斑蛙不时跃入水池,泛起一圈圈涟漪。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是瓦曲村探索乡村振兴的试验田——稻蛙共养基地。从三次赴临沂考察取经,到今年4月破土动工,再到5月投放70万尾蝌蚪,瓦曲村党支部书记任洪飞和村民用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预计9月底,这里将迎来首次丰收。

瓦曲村党支部书记任洪飞在稻田里查看黑斑蛙长势。

“要不是三次临沂之行,咱村可能还在守着传统种植模式打转。”任洪飞蹲在田埂上,看着稻田里活泼的蛙群,黝黑的脸上露出笑容。2024年初,瓦曲村 “两委”班子在谋划村集体经济发展时犯了难:山区村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玉米、小麦亩产收益有限,集体收入微薄,如何让土地生金成了摆在面前的难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任洪飞听说临沂河东区的稻蛙共养模式效益不错,当即决定带着村“两委”成员去实地考察。

第一次到临沂河东区八湖镇蒲沂庄村的稻蛙共养基地,任洪飞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了:稻田里既种稻又养蛙,青蛙吃害虫省了农药,蛙粪当肥料滋养水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当时基地负责人给我们算过一笔账,一亩地蛙的收益能达到两万多元,加上水稻收入,比种传统作物强多了。”任洪飞说,但他没有立刻拍板,“毕竟是新项目,得看仔细、问清楚。”

瓦曲村党支部书记任洪飞向记者展示黑斑蛙。

2024年下半年和2025年初,任洪飞又带着村干部和村民代表两次赴临沂考察。这两次他们不再只看表面,而是钻进稻田里观察青蛙生长情况,向基地技术员请教养殖技术,详细记录成本投入、日常管理、市场销售等细节。

“第二次去的时候正赶上收蛙,看到人家一笼笼的青蛙装上车,听着收购商现场结算的声音,村民们眼都亮了。” 任洪飞回忆道,考察回来后,村“两委” 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当他把考察视频和收益测算表摆出来时,原本有些犹豫的村民们渐渐松了口。

村民荀春夏就是当时持观望态度的人之一。“活了大半辈子,只见过田里种庄稼、塘里养鱼,没见过稻子和青蛙一起养的,怕到头来鸡飞蛋打。”荀春夏坦言,家里几亩地种着玉米小麦,一年忙到头也就挣几千块,虽然想致富,但更怕担风险。任洪飞看出了村民的顾虑,带着荀春夏等几位村民代表再赴临沂,让他们亲眼见、亲耳听、亲手摸,实地感受稻蛙共养的可行性。

黑斑蛙。

“第三次在临沂,技术员教我们怎么辨别蛙苗好坏,怎么控制水温,怎么预防病害,还给我们留了联系方式,说有问题随时请教。”荀春夏说,那次考察后他彻底放了心,主动报名参与稻蛙共养基地的日常管理。

今年4月,瓦曲村村委驻地东侧的5亩集体用地上正式启动稻蛙共养项目。土地平整、围网搭建、灌溉设施改造……任洪飞带着村民们加班加点,仅用半个月就完成了前期准备工作。5月24日,从江西引进的70万尾蝌蚪运到了村里,荀春夏和其他村民一起,小心翼翼地将蝌蚪投放到稻田里。“放苗那天特别紧张,生怕水温不合适伤了蝌蚪,技术员在视频里一步步指导,我们才敢动手。”荀春夏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荀春夏成了稻田里的“常客”。每天天不亮就来到基地,查看水温、观察蛙群活动、检查围网是否完好,傍晚还要记录青蛙的进食情况。“青蛙跟孩子似的,得精心伺候着。下雨了要及时排水,还要定期清理水面上的杂物。”荀春夏笑着说,刚开始他分不清青蛙的生长阶段,任洪飞就把临沂技术员发的资料打印出来,两人一起学习,现在他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健康的成蛙。

如果今年试验成功,明年将把规模扩大到40亩。

养殖过程并非一帆风顺。6月中旬的炎热的天气让荀春夏捏了一把汗,蝌蚪在稻田里活动,排水时会有一部分落在田埂上,五分钟就晒死了。“当时心里咯噔一下,那可是全村的希望啊。荀春夏说,那次经历后,他们开始在夜间进行排水作业。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稻田里的水稻已进扬花期,翠绿的稻叶间,一只只黑斑蛙蹦跳嬉戏。任洪飞告诉记者,经过三个多月的生长,蝌蚪成活率达到30%左右,目前成蛙平均体重已有一两多,水稻也长势喜人。“按现在的情况看,一亩地能产2000斤成品蛙,水稻亩产预计400斤左右。”任洪飞算起了收益账,“青蛙早就签了订单,一斤12元,光蛙的收入一亩地就能有两万多元,水稻按市场价算也能收入几千块,除去每亩近2万元的前期投入,今年试验田就能实现盈利。

稻蛙共养不仅能提高收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青蛙吃害虫,水稻不用打农药;蛙粪当肥料,不用施化肥,种出来的都是绿色大米。”任洪飞说,如果今年试验成功,明年将把规模扩大到40亩,吸纳更多村民参与,同时注册农产品商标,打造瓦曲村的特色品牌。

(张超 杨思文 张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