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种植+精准营销=持续增收!看看乡村CEO的“生意经”→

2025-08-18 16:23:12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8月初,坐落于费县薛庄镇梨行村后(向阳路)北60米的冉冉农场,温室大棚里一派“南国风光”:红艳艳的火龙果垂在仙人掌般的枝条上,金黄的木瓜高挂枝头,百香果枝条上缀满绿色待熟的小果子。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农场,却凭借独特的经营理念,在现代农业领域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不久前,冉冉农场的农场主张春丽迎来双喜临门:作为山东首批乡村CEO(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乡村振兴的乡村职业经理人)参加了山东省首批乡村职业经理人培养计划,后又从北京捧回“第二批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的奖牌。

“这是对我和农场坚持特色农业路线的肯定。”张春丽说。“评上这个奖是因为咱农场具有持续带动作用。”目前农场已接待省内外参观学习者数百人次,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示范窗口,将来还会有更多省内外高素质农民前来交流学习。

张春丽夫妇的农业创业故事始于2015年。当时,面对传统农业种植困局,他们敏锐地捕捉到特色种植的市场机遇。“普通农产品同质化严重,必须走差异化路线。”张春丽夫妇十分喜欢钻研和学习,她发现农场有些地块多为山上冲下来的沙土,十分适合热带水果生长。抱着这样的想法,他们先后尝试种植火龙果、百香果、木瓜、莲雾等南方水果。

“火龙果冬天的生长温度不能低于7℃,现有条件下只能让它冬天休眠,保证4月份开花,每半月开一茬花,一直能采摘到来年一月份前后。”经过反复试验,张春丽最终找到了温度控制、花期管理等种植规律,成功实现“南果北种”。如今,他们产出的火龙果不仅甜度高、熟度好、还皮薄味香,颇受消费者欢迎。“我们农场的火龙果能卖到七八元一斤。”据了解,目前,已带动发展火龙果种植基地30多亩。

张春丽直言,现在很多农场和基地面临一些发展瓶颈,有的能种好但卖不好,有的能卖好但自己种不好,有的能种好卖好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持续经营下去。“从一亩地拓展到60亩地,种植面积与销售量必须成正比,不能盲目扩种。”

如何种得好、卖得好,还能保证农场持续发展?

“利用特色产品引流是基础,还要种好本地特色农产品,品质优良外加一年四季都有产品,这样才能留住客户。”张春丽说。薛庄镇以甜瓜种植为主,冉冉农场便开始甜瓜种植轮作其他水果蔬菜,春天种甜瓜、夏天种西瓜、冬天种西红柿和黄瓜为主,大田则是以小麦玉米和花生为主。

“现代农业不能靠蛮干,要讲科学、重数据。”张春丽道出经营秘诀。农场设有专门的品种试验区,每年筛选表现优异的品种扩大种植。以明星产品玉米为例,“白玉米只糯不甜,黄玉米甜但是口感发散,我们就要筛选又甜又糯还要纤维薄的玉米;在种植时间上不扎堆种植,毕竟玉米口感最好的时候只有两天,这一周种植十亩、下一周再种下十亩;肥料全部施用羊粪+豆粕+松针混合而成的有机肥……”通过品种优选、错峰种植、有机施肥等举措,农场种植的玉米日销量最高达1.5万根,带动周边农户种植100余亩,保底收购价0.8元/根,较市场价高出30%。

农场所有产品在采摘前两三天都能提前预定出去,“我们主要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方式,线上网店、社群占销售量的30%,线下实体店(朴园菜篮子工程、冉冉农场配送中心)和社区团购共计400多个团长占销售量的70%。”从事农业种植销售10年来,张春丽夫妇一直秉持种植销售都抓在自己手里的理念,“顾客购买甜瓜我会随机赠送点西红柿,他尝到西红柿味道好,回购西红柿的时候我再赠送点玉米......”独特的“赠品营销”策略更让复购率持续攀升,他们会将泛流量客户转化为私域客户,再通过口口相传,既保证了客户买到的都是稳定的产品,又筛选了购买力强的客户。

“种得好是基础,卖得好是关键,可持续才是根本。”张春丽总结道,她希望顾客回来找只有一个原因:复购。如今,农场已形成“特色种植+订单农业+品牌营销”的完整产业链,通过统一技术标准、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3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2万余元,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更推动着生态农业的普及和乡村产业振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通讯员 李美 孙晓琦任洪志 李昊泽 高云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