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村一线话耕保|张冲杰:巧用“加减法”,守好“饭碗田”
2025-08-25 16:33:04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近日,村民张明辉村东的3亩多地流转问题,成了村党支部书记张冲杰心心念念的事务之一。无暇种地的张明辉想将土地流转出去,无奈个人找不到租方,便委托村集体帮忙留意。
张冲杰是莱州市驿道镇周官村党支部书记、村级田长,也是每当该村543户村民有土地租赁或转出意愿时,首先想到的人。驿道镇地处省道217与306交汇的“黄金节点”,距G18荣乌高速两个出入口均仅十分钟车程。便利的交通如同双刃剑,在为村民打开广阔务工天地之时,也带来了“谁来种地”的现实考题。
守护好全村赖以生存的2300余亩耕地,责任重于泰山。“种不了地就找村集体,不能撂荒,也不能‘糊弄’!”这句张冲杰常挂在嘴边的话,早已融入村民共识,成为周官村耕地保护的“第一信条”。
俯瞰驿道镇农田。
同时,村集体主动担当“红娘”。谁家想转出土地,谁家渴望租入耕地,地块的位置、面积、土壤墒情、流转意向价格、对基础设施的期望……这些繁杂而关键的信息,被张冲杰梳理得井井有条,牢牢刻在意识中,形成一本动态更新的“土地账本”。
面对村民流转土地的需求与困惑,张冲杰和村两委班子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加减法”。
张冲杰正在巡田。
靠前服务“加”温度
集体的牵线搭桥,不仅流转对接效率倍增,更实现了信息的公开透明,有效避免了因私下流转可能引发的邻里纠纷。村两委协助规范流转合同,明确权利义务,保障双方合法权益,为流转土地系上了“保险绳”。同时,村两委对转入方的农业经营能力进行初步把关,确保土地得到有效耕种和合理保护,从源头上降低了耕地“非粮化”、“非农化”的风险隐患,避免了宝贵的耕地资源闲置抛荒。
宣传教育“加”强度
每月雷打不动的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成了宣讲耕地保护政策的主阵地。张冲杰用最接地气的“庄户话”,将《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规条文掰开揉碎,结合周边地区查处的警示案例,把“为什么保”“保什么”“怎么保”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在周官村,村头巷尾的大喇叭时常响起耕地保护的“好声音”,村民微信群定期推送政策图解和温馨提醒,田间地头的“拉家常”也成了流动的宣传课堂。
产业赋能“加”力度
让农民在耕地上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是保护的内生动力。周官村牵头成立莱州市益民果蔬合作社,探索“村社一体”发展模式。合作社不仅提供土地全程托管服务,还灵活提供播种、植保、收割等单环节作业服务。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引导村民科学种植小麦、玉米等主粮及当地特色作物大姜,延长产业链条。据统计,合作社每年为村集体稳定增收2万余元,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
在一系列“组合拳”中,村民对于法律法规的疑惑减少了,耕地违法行为更是“零发生”。面对土地违法行为,这位干了十多年的老书记展现出“铁面”担当。某次,一位关系颇熟的村民心存侥幸,在自家承包地里偷偷挖沙,企图“小打小闹”赚点外快。张冲杰巡查发现后,立即上前严厉制止,晓之以理,动之以法,丝毫不留情面。
虽招来一些埋怨,但他态度鲜明:“耕地是子孙后代的饭碗,碰不得!得罪人怕啥?保护住了地!”正是这份“六亲不认”的较真劲儿,牢牢守住了耕地“红线”。
周官庄村耕地。
无论寒冬酷暑,张冲杰巡田的身影始终是周官村田野上一道不变的风景。冬日里,顶着凛冽寒风踏霜而行;酷暑时,避开正午骄阳,早晚必至。在张冲杰的“加减”工作法中,加的是服务效能与土地效益,减的是资源浪费与违法隐患,为周官庄村带来村民安心、集体放心、耕地安澜的多赢局面。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尉芳 侯国兵 徐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