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兴农业,乡村焕新颜

2025-06-30 15:17:3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新格林智慧现代农业产业园,工人每天都能采收50多种不同颜色的高端红掌鲜切花。

人们日常见到的红掌基本都是红色花苞,如今,在兰陵县新格林智慧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工人每天却能采收50多种不同颜色的高端红掌鲜切花。这么多品种的红掌精准开花、精准采收和精准包装运输,依靠的是先进的数字化种植管理系统。

地处山东南端的兰陵县,农业发达,有“山东南菜园”的美誉。近年来,当地持续加大数字乡村建设力度,从设施农业生产到基层社会治理,数字化正成为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引擎。

从“会种菜”到“慧种菜”

数字化带动传统农业升级转型

“同样面积的温室,我们采取了新型数字化、智慧化设备管理,番茄产量比传统种植方式高出一倍多。由于产量稳定,常年有固定客户,番茄销售价格比普通农户种植的每斤高出1元左右。”6月底,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栽种了近一年的番茄进入结果末期,园区工作人员陈圆圆介绍近一年来的生产情况。

位于兰陵县的山东垦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2019年3月正式运营,公司采用大型智能化温室,种植大果番茄菜。生产环节,公司的温室采用了多项数字化设备,其中新型智能灌溉等系统,可以让肥料随着水分精准达到每株番茄,多余的肥液自动回收,杀菌后能重新配比灌溉,实现水肥最大化利用,降低了生产成本。

“普通蔬菜大棚种植番茄,往往一年要定植两茬,我们的温室实现了水肥、温度、光照的精准控制,番茄一直处于最佳生长状态,种植一茬可采收一年。”陈圆圆说。

从20世纪80年代起,兰陵县(原苍山县)一直是长三角地区的主要蔬菜供应地。全县常年种植蔬菜120万亩、年产500万吨。如今,兰陵县的蔬菜正从传统的土棚子、小棚子向数字化、智能化温室转型,传统的大棚正在变身成为“绿色车间”。眼下,在兰陵县,数字化等新型农业技术的应用场景,正在从蔬菜育苗到生产,从加工到销售,加速推广应用。

“通过数字化设备控制,育苗时间能比传统方式缩减3-5天,一年可以多育2茬苗。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设备调控,苗齐苗壮,定植后挂果更早、产量更高。”兰陵县鸿强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技术负责人朱兴杰说。

这家合作社通过温室标准化育苗,每年可培育蔬菜种苗2.2亿株,成为鲁南和苏北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育苗工厂。在这里,工作人员通过后台电脑或手机,可以适时掌握育苗温室内的水分、温度、光照等数据,从而及时采取相应管理措施。

在兰陵县代村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农业科技馆内,集中展示了10层立体管道栽培等多项农业新技术。在这里,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时监控棚内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从而进行控制浇水、施肥、降温等系统操作,科学管理蔬菜生产,让观众看到了未来农业的无限可能。

近年来,兰陵县大力推进智慧农业发展,实施了数字农业创新突破行动,制定了《关于大力发展智慧农业的指导意见》,实施智慧农业重点领域应用拓展行动,全面提升全县智慧农业发展水平。

作为“中国蔬菜之乡”,数字正引领兰陵县农业的深刻变革,菜农正在从“会种菜”到“慧种菜”转变,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22年,以兰陵县数字农业为背景的《实施数字农业试点 引领农业发展新征程》案例,成功入选山东省数字乡村发展创新实践典型案例。

头雁引领,“数字乡村”平台

赋能乡村振兴

五六月份,正值新大蒜收获上市。最近这段时间,兰陵联通驻神山镇青竹山西村的第一书记魏士友,化身带货主播,带着村民一起进行直播带货。一筐筐白白胖胖的大蒜、一头头金黄诱人的糖蒜、一个个经济实用的艾草手工艺品逐一亮相,引得观众纷纷点赞下单。

兰陵县的苍山大蒜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尤其是以神山镇为核心产区的四六瓣(每头4-6个蒜瓣)大蒜,颗粒饱满且汁液黏稠、辣度高,在业内极具辨识度,是兰陵苍山大蒜的独特招牌。

2021年11月,魏士友在神山镇甄刘庄村担任第一书记,2023年12月,他又来到青竹山西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期间,魏士友依托中国联通的行业优势,组织通信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建成临沂市首个数字乡村示范村、全县农村第一个5G基站。

魏士友以数字乡村平台赋能乡村振兴为抓手,积极推进“数字农业”建设。他主动搭建电商平台,组织返乡创业青年人才组建乡村振兴直播间。近年来,他带领的团体通过线上销售大蒜300多吨。

魏士友还借助数村平台打造社会治安防控新格局,在村内的主干道、重点区域加装摄像头以及乡村大喇叭,实现了村庄智能监控、语音与智慧云屏的对接,可以实时查看各区域情况,引导群众改善人居环境,守护村民平安。

“现在通过数字大喇叭系统,使用手机App,村干部随时可以进行广播。同时,还能把防溺水、防一氧化碳中毒、移风易俗等相关通知扫描成语音,第一时间告知村民。”魏士友说。

近年来,神山镇积极探索数字助力乡村振兴新路径、新模式,打造“数字神山”平台,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数字+党建”“数字+治理”“数字+产业”“数字+惠民”等,进一步凝聚党员干部向心力,打造基层治理样板,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镇级乡村振兴云平台建成使用,数字乡村平台已实现20个行政村全覆盖。

“一口受理,一网通办”

“兰陵首发”促进城乡治理数字化

每年夏收、秋收时节,因部分农户在公路晒粮上带来安全隐患,导致12345工单诉求猛增。从去年起,兰陵县长城镇创新推出“晒粮地图”,既满足农户晒粮之需,又确保道路安全畅通,这一举措已在兰陵县各乡镇全面推广。这是当地完善基层社会治理,回应“兰陵首发”反馈问题、解决群众诉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为补齐基层治理能力短板,创新强化宣传阵地,兰陵县依托融媒体建设,创建并运行了“兰陵首发”App,集为民办事、宣传教育、问计于民三大功能。“兰陵首发”立足“大网信”工作格局,搭建了一个“一口受理、一网通办”的群众诉求平台,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推动政府主张与群众呼声有效结合,提升治理水平。

据介绍,“兰陵首发”以受理群众诉求为先导,以解决群众诉求为重心,先成功吸粉再引入媒体功能,实现社会治理与媒体宣传融入融通融合,畅通渠道、闭环办理、广征民意的做法日趋完善,已成为群众机不离手的“掌中宝”。

群众各类诉求通过首发平台、12345热线、信访案件、网络舆情等方式集中到“兰陵首发”,统一受理、交办、答复,实现群众诉求“多口收集一网通办”。安装注册“兰陵首发”App后,通过“我有话说”,群众可以在平台上尽情表达意见和诉求;建立“首发接访”,群众在首发平台上可预约县级领导在线“督办”。

“兰陵首发”还搭建了“镇呼县应”“两化一中心”联动治理网络渠道,通过村级排查上传、乡镇“内循环”、县直“外循环”等分级解决,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的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化、智能化。2024年以来,通过“内循环”渠道解决问题15884件,通过“外循环”渠道解决问题1449件。

眼下,兰陵县正在深入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扎实开展数字乡村强农惠农富农专项行动,以数字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根据相关工作实施方案,到2026年年底,全县农业生产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持续壮大,农村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城乡数字鸿沟加速弥合,基本公共服务更加均衡可及,乡村治理效能显著提高,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实现“双增收”,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取得突出进展。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李伟 通讯员 冯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