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麦收记录|抢麦时节,90后“田保姆”靠得住
2025-06-24 16:33:29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六月的日照,麦浪金黄,麦穗饱满。天气预报显示,周五会有一场急雨。岚山区巨峰镇相家楼村村民相夫龙早已做好打算:眼前这4500亩麦田,必须抢在雨前颗粒归仓。
麦浪金黄,麦穗饱满。
90后的相夫龙是相家楼村隆鑫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近年来,随着年轻人外出务工增多,他便成了村民们的“田保姆”。从耕种、施肥、病虫害防治到收割、秸秆打捆,再到销售环节一条龙服务。2012年成立至今,对周边村庄土地托管总面积为10770亩,并逐步成长为省级示范社。“村里人愿意把地交给我,不仅因为熟悉,更因为放心。”相夫龙说,“托管的麦子,我必须比自己家的更上心。”
刚进入六月,相夫龙就带着合作社的17台农机,昼夜不停,开始了一场与天气赛跑的麦收作业。“收麦子就像打仗,一年就这一仗。天一变脸,损失就大了。”他说话语速不快,但眼神透着干脆与果断。
今年相夫龙需要抢收的4500亩小麦中,有自己耕种的1500亩,还有村民托管的3000亩。他一人调度指挥,几台收割机轮番作业,最多时一天能收500到600亩地。这些小麦质量好、水分低,割下来无需晾晒,直接装车运往江苏的粮库,卖价一块一毛六一斤。“省了晾晒的场地,不耽误后续作业。”相夫龙解释道。
为了这场抢收大战,相夫龙今年花了110万元,添置了三台新型收割机,包括克拉斯春雨、潍柴雷沃3106,以及两台打捆机。这些新设备速度更快,驾驶舱密封性更好,还配备了空调、广播和音响,让作业环境大大改善。“以前开老机器一天下来灰头土脸的,现在能吹着空调听歌,干活心情更好了。”他笑着说。
车里的空调和音响。
机器新了,作业效率明显提高。但速度快并非意味着可以一路猛冲。相夫龙时不时的就拿起对讲机叮嘱机手们,“麦子头一行、脚一行必须减速慢行,麦穗厚实的地块也要格外小心,别着急,折耗减少了比什么都重要。”在他看来,“这是良心活儿,收得细一点,麦子就多一点。”
作业效率提升了,收费却降了下来。往年单纯收割一亩80元,今年相夫龙主动降低收费,推出收割和打捆一体化服务,价格还是每亩80元。“行情紧张,村民的日子也不容易,咱不能只顾自己赚钱,得长远考虑。”他做生意不计较眼前的小利,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更重要。村民们也都认可他的服务。一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早年就将土地交给相夫龙管理,一年算一次总账。
打捆好的秸秆。
而要当好这个“田管家”,并不容易。麦收季节,相夫龙每天凌晨四五点出门,深夜十一二点干完后还要对机器进行保养,凌晨一两点才能睡觉,每天最多睡两三个小时。这十几天里,相夫龙的手机24小时开机,随时指挥调度机械进场与转场。“必须时刻绷紧这根弦,才能赶上季节。”他心里有数,今年每亩地能产800到1000斤,抢收慢一步,损失就不小。他始终提醒自己:村民托付给他的不仅是土地,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
相夫龙的手机一刻不停。
这些年,合作社发展走得扎实,干的是传统农机,讲究的是现代管理。“不一定非得用高科技无人机,最关键的是靠得住、调得动。谁家的地熟、谁的麦子先熟、谁家有特殊情况,这些事你都摸清楚了,才能真正把农业服务做好。”每块地收完,相夫龙都要亲自检查一遍,确保没有遗漏。
这就是相夫龙的麦收日常:紧凑、琐碎却踏实沉稳、充满责任感。他不仅收的是麦子,更扛起了整个村庄一季丰收的信心与希望。
当最后一亩麦田收割完成,相夫龙在朋友圈发了一条简短的信息:“2025小麦收割完美收官。”这场短暂而紧张的麦收季里,他和他的伙伴们用扎扎实实的行动、沉甸甸的收成,将“庄稼人靠得住”写进了整个夏天的田野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王飞达 周逢海 赵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