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增产8%,临沭酸化耕地治理见成效
2025-05-13 16:11:1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左侧是开展酸化改良后的地块,右侧是未开展的,一垄之隔,小麦长势明显不同。
“前段时间天气干燥,同样的耕地,酸化改良后的地块,早晨进去后还有露水,没有改良的地块就特别干旱。”临沭县店头镇于庄子村杰帅冉家庭农场负责人于乐意说,他流转的1200多亩耕地于2023年参与了酸化耕地治理项目,对于目前取得的治理效果,他很满意。
在于乐意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他的小麦地。“左边是我家参与的,右边是别人家没有参与酸化改良的。”记者观察发现,两个地块小麦长势呈现明显的区别,于乐意家的小麦苗体茁壮、穗粒饱满,地表湿润;相对而言,一垄之隔未经改良的地块小麦则发黄,苗体单薄、穗粒稀疏,地表也干燥一些。
“改良前,小麦亩产在900斤到1000斤,经过改良治理,2024年小麦亩产最高达到了1100斤。今年从现在苗情来看,亩产1200斤没有问题。”他介绍。
这块地是于乐意2021年流转过来的,一亩地每年1000元的流转费。以前这块地是苗圃,苗木根系深,土壤中的养分吸收多,造成了地薄。“加上施肥以化肥为主,导致土地酸化。那两年越用化肥庄稼越不长,投入的成本越来越大,产量越来越低,看着就愁得慌。”于乐意说,直至2023年,县里酸化耕地治理项目让这片土地重新焕发了生机。
2023年,临沭县被列为农业农村部酸化耕地治理重点县。据临沭县土肥站站长郭玉玲介绍:“前期的测土结果表明,全县土壤pH值小于5.5的耕地面积达37.3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3%。耕地酸化的原因,一是临沭县土壤多为棕壤,在形成过程中导致土壤具有较高的酸性;二是这些年流转大户偏重使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酸化。”
如何进行酸化耕地改良治理?郭玉玲介绍,总体上该县以“堆肥/商品有机肥+土壤调理剂”技术模式为主,推广秸秆还田、减少化肥使用。同时,根据不同种植结构、酸化程度,调整土壤调理剂用量,提高酸化耕地治理效果。
一系列的改良举措提高了土壤的保水、保肥、保墒能力,在实现作物稳产增产的同时,生态效益也显著增加。“临沭县各镇街都在收集畜禽粪污和农作物秸秆,用于堆肥和制造有机肥,促进了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减轻面源污染;同时,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实现了耕地绿色可持续生产。”
目前,临沭全县9个镇街通过连片整治、高标协同等举措,共计治理酸化耕地面积8万亩。“治理后土壤pH值较实施前平均提高0.3,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25克/公斤,通过测产,亩产平均提升8%。”郭玉玲告诉记者,临沭县酸化耕地质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郑希平 通讯员 陈秀焘 陈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