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找到新赛道,村庄“加速跑”
2025-05-09 15:24:5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有了头胎,还生二胎、三胎吗?在以前,沈家河村年轻人的头肯定摇得像拨浪鼓:养一个都累得慌,还三胎?但现在,七八个年轻人抱着刚生的二胎,常聚在一起议论生三胎的事。
沈家河村俯瞰图。
“俺村有政策,生二胎发2000元,三胎1万元。”村民吕晓宇有家水果店,现在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说,沈家河村的福利多得数不完:上小学、初中,每月每生补贴100元;红事补贴600元、白事补贴400元,60岁以上按年龄段,每人每月补贴100元—300元……其他像当兵、上大学,过年过节等别村有的福利,他们村也一样不落。
“最重要的是村里的好前景,让许多人有信心再生。”吕晓宇说。
沈家河村整修一新的路、桥。
沈家河村地处淄博市淄川区岭子镇,过去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村子。全村551户,分3个自然村,散居在丘陵间。800多亩耕地,以丘陵薄地为主。“我们这里水位线都在300米以下,种地基本上就是靠天吃饭。”村党总支书记吕祝昌介绍说,亩均小麦产量只有六七百斤,浇一亩地光电费就要花五六十元,许多村民认为种地没账算。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资源日渐枯竭,岭子镇的许多煤矿接连关闭,让许多“靠资源吃饭”的村民也没了活计。
800多亩粮田,一片绿油油。
穷家难当。干了20多年企业的吕祝昌意识到,沈家河村必须换个发展思路了。可什么方式能让村集体增收呢?吕祝昌将目光投向了济潍高速公路建设这一有利时机。沈家河村将集体土地中的一处原采矿后遗留大坑改造成了弃土场,容纳高速路施工产生的清表土方、树根、废弃土石方等废弃料,为高速公路施工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村集体增收。
前来参加油梗花艺术节的诗词爱好者济济一堂。
村集体还将原来给煤矿拉煤的村民集中起来,组成了拥有20多辆大货车的运输队。他们与高速公路施工方达成协议,给高速公路提供运输服务。
“3年时间,我们村集体收入1000多万元。但工程总有干完的时候,我们近期去了外地观摩学习,并开始对接考察小龙虾养殖、加工、研学类产业项目,希望通过上项目、发展产业继续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吕祝昌说。
上千人前来参加沈家河村举办的第四届油梗花艺术节。
4月22日,沈家河村举办了第四届艺术节。“这是建于清初的道台府,经过修缮,现已对游客开放。”吕祝昌介绍,据考证,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就是从这里开始了他的塾师生涯,《聊斋志异》的部分作品也是在这里完成的。
除了办艺术节,沈家河村还建起了三和诗社。诗社活动时,有本村村民,还有来自济南、滨州等地的诗歌爱好者前来唱和。“我们想好好利用这些资源,尝尝乡村文旅的‘味道’。”吕祝昌说。
经过几年的发展,沈家河村的家底越来越厚实,吕祝昌也体会到了“村里有钱好办事”的感觉。硬化路面、治理河道、安装路灯、修建广场文化墙等各项工作顺利推进。如今走进沈家河村,只见村道整洁、屋舍俨然,路边绿植青翠欲滴……沈家河村由过去的“脏乱差”变成了如今的“美如画”。
“这是村里新建的桥,村民出行不用折腾,河岸上种了景观树,沿线修了栏杆,让河道周边成为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村民沈远亮看到整治成果后不住夸赞。
原来撂荒的农田里已全部种上了粮食。“现在俺村种一亩粮田补200元。”75岁的沈智远今年种了4亩多糯玉米。沈远亮流转了20多亩地,种的饲料玉米。还有一个种粮大户流转了330多亩地。“因为地力不太好,流转价格为每亩400元,还有200元以补贴形式由村集体发给村民。”吕祝昌说。
从“步履维艰”到“昂首阔步”,沈家河村的干部勇于动脑子、想点子,给村民们找到了产业发展的新赛道。
—— 编后 ——
沈家河村的巨变,印证了一个道理:村庄要发展,关键在思路活。面对土地贫瘠、资源枯竭的困境,村“两委”没有坐等帮扶,而是主动出击,抓住高速公路建设的机遇,将废弃矿坑变“聚宝盆”,组织运输队对接工程需求,短短三年增收千万元。更难得的是,他们没有止步于“快钱”,而是谋划长远,探索小龙虾养殖、乡村文旅等新产业,让村集体经济的“造血”能力持续增强。
有了经济底气,民生改善水到渠成——从生育补贴到教育激励,从养老保障到环境提升,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乡村振兴不能“等靠要”,而是要靠因地制宜的智慧和敢闯敢试的魄力闯出新赛道。这样的村庄发展故事,值得更多村庄思考、借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