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四成芍药鲜切花产自黄堽镇

2025-05-09 15:21:57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4月的菏泽市牡丹区黄堽镇,连片的芍药花在晨雾中舒展腰肢,粉白、紫红、浅黄的花头摇曳生姿,像打翻的调色盘。

从上海来的客商张亮蹲在花田里,指尖轻轻捏住一朵“奶油碗”的花茎,仔细查看花萼紧实度。“这批花茎秆粗、花型正,我需要2万枝,装冷柜前再修修叶片。”张亮站起身,朝正在田埂上忙碌的基地负责人王东挥了挥手。

“三个创新”助产业腾飞

王东今年31岁,从20岁起便跟随父亲王力存在田里侍弄芍药、牡丹。王力存是当地最早种植芍药、牡丹的人之一。“早些年,种植芍药主要是挖根入药,花开了就随手剪下来插在陶罐里,谁能想到这花还能当鲜切花卖呢?”王力存手拿捆扎好的芍药鲜切花说。

王东(左)正在给上海来的客商张亮介绍芍药。

转机出现在2010年,黄堽镇被列为菏泽牡丹、芍药核心产区,政府引导农户规模化种植,并引入专家团队给予技术指导。王力存抓住机遇,逐步扩大种植面积。2017年,王东接过父亲的活儿,开始引进荷兰、日本的优质品种,尝试标准化栽培技术。

“当时推广‘休眠破除+大棚增温+地膜覆盖’的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实现鲜切花错峰上市,延长了市场供应期。”王东说。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他已在当地发展三个种植基地,芍药种植规模达300多亩。

采用标准化设施栽培技术的芍药。

黄堽镇地处北温带,气候温和,光照充足,土壤肥沃疏松,为芍药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的芍药花朵大、花色艳、花香浓郁,品质在国内首屈一指。

在黄堽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岳志远看来,黄堽镇芍药产业的腾飞,靠的是“三个创新”。一是品种培育,镇里联合省农科院建立芍药种质资源库,收集保存了120多个品种,其中一些品种凭借花型大、花期长、耐运输的特点,成为市场抢手货。二是种植技术,推广“无公害种植+精准施肥+网架支撑”技术,使芍药花茎平均长度超70厘米,符合国际鲜切花标准。三是产业链延伸,除了卖鲜花,还开发芍药花茶、芍药精油、芍药文创产品,一朵花的附加值提高5倍以上。

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年来,黄堽镇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不断提高芍药产量与品质。同时,政府大力扶持芍药出口企业,加强与海关、检验检疫等部门协作,简化出口手续,提高出口效率。

据了解,黄堽镇政府成立牡丹、芍药产业发展专班,从土地流转、技术培训到市场开拓提供全链条服务。针对农户融资难题,镇政府联合金融机构推出“芍药贷”,单户最高可贷300万元。为吸引年轻人返乡,定期举办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24年已培育技术骨干200余人。

全国每10枝芍药鲜切花就有4枝来自黄堽镇。

在黄堽镇电商直播基地,十几个直播间里热闹非凡。主播石娟手捧色彩斑斓的芍药花束热情介绍:“家人们看一下,这朵‘珊瑚粉’是我们黄堽镇的明星品种,重瓣花型特别饱满,插在花瓶里能开半个月……”

“去年发往美国的芍药鲜切花很受欢迎,客户很早就预订了今年的反季节芍药鲜切花。”黄堽镇文龙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段爱凤介绍,今年已经出口美国两个批次,累计1.5万枝,全部为粉色系的沙拉品种。今年出口的反季节芍药鲜切花,不仅将出口时间提前了两个多月,而且单枝价格是普通出口价的3倍以上。美国客户收到后非常满意,目前还有客户下单,大田芍药鲜切花还将继续出口。

石娟手捧色彩斑斓的芍药花束在芍药基地进行现场直播。

在黄堽镇的冷链物流园,工人们忙着将打包好的芍药花箱搬上冷藏车。这些花通过青岛港、郑州航空港运往荷兰、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介绍,菏泽大芍药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尤其在欧洲和亚洲市场,与国内普通芍药鲜切花每枝3元左右的批发价格相比,出口的芍药鲜切花每枝价格可达5—20元,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24年,黄堽镇芍药鲜切花销量达到6000万枝。

数据显示,2024年黄堽镇种植芍药达2万余亩,品种多达300余个,已成为全国栽培面积大、品种多的芍药鲜切花产地之一。2024年,全镇芍药鲜切花销量达到6000万枝,其中通过电商平台销售3000万枝,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据了解,全国每销售10枝芍药鲜切花,就有4枝来自这里。

(张超 郜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