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家峪村的“双轨人生”

2025-04-28 17:24:3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4月18日,记者走进位于济南市章丘区官庄街道的朱家峪村,探访这座拥有600多年历史的古村,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与当下蓬勃发展的和谐交融。新村与古村交相辉映,共同讲述着朱家峪村的历史变迁与发展故事。

景区门口。

朱家峪村三面环山,绿树成荫,依山而建。青石板铺就的古街古巷错落有致,潺潺流水穿村而过,美如画卷。据《章丘地名志》记载,朱家峪原名城角峪,后改为富山峪,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氏家族先祖朱良盛自河北枣强县迁此定居,故改名为朱家峪。至今,历经600多年沧桑,朱家峪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原来的历史建筑,被誉为“齐鲁第一古村”。

古村一角。

“村里藏着200处古建筑、99座石桥和66口古泉。”朱家峪景点讲解员逯晓婧告诉记者,这里不仅有康熙年间修建的被誉为“世界立交桥原型”的康熙双桥、“古代交通先驱”之称的双轨古道,还有文昌阁、魁星楼、关帝庙、朱氏家祠、坛桥七折、东岭朝霞、古柏亭立、团山瀑布、碧塘倒影等人文及自然景观,以及民国33年(1944年)建立的一所女子小学——山阴小学。

历史悠久的双轨古道。

“古村的房屋和道路都是当地人就地取石材,搭砌而成,凝聚了当地人的智慧和汗水。”逯晓婧指着双轨古道告诉记者,这条全长约300米的古道设计独特,分为上行和下行,旧时人与车马都靠右边行走,秩序井然。

像这些在路边卖东西的老人,多为村庄的原住民。

据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朱继迎介绍,朱家峪最鼎盛时,有650户2000多口人居住。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山路崎岖、运输不便的古村不再宜居,朱家峪村开启了异地搬迁工程,大部分村民陆续搬到距古村北门不远处的新村居住。如今,古村里还生活着大约七八十户共计100位老人。他们旧家难舍,依旧守护着这片古老的土地。

张秀荣展示当天中午的大包子。

63岁的张秀荣是朱家峪村妇联主席,上午9点,她和两位村民一起来到村幸福食堂,热热闹闹蒸起了槐花馅儿的大包子,“村里共有96位8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村里会为他们免费提供一顿爱心午餐,这件事儿已经持续多年。”对于不方便前来就餐的老人,村里还会安排人送餐上门。

张秀荣是1989年搬进新村的,她见证了新村和古村这3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古村作为景区的变化自然不必说了,新村更是日新月异,道路、天然气等基础设施非常完善,村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

早在2000年,官庄街道就组建了朱家峪旅游开发建设小组,并成立了朱家峪旅游景区管理处,保留了古村的历史风貌和建筑风格。自2006年起,《闯关东》《靠山》《黑白往事》《永远是春天》等影视作品先后在古村拍摄,朱家峪村名声大噪,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站在文昌阁上眺望,可看到古村的秀丽多姿。

如今,朱家峪村已经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每天都会有大量游客来这里感受自然风光和聆听历史故事。不少村民也借此机会吃上了旅游饭。57岁的村民朱立江便是其中之一。2020年,他告别了建筑行业,回到古村经营起农家乐和民宿一体的乡村游项目。上午11点不到,朱立江就送走了中午接待的第一拨旅行团,“来我这吃饭的游客相对多一些,他们都喜欢咱们这地道的炖鸡和时令野菜。”

朱立江的小院坐满了游客。

朱立江的民宿。

朱立江的民宿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位于古村西门不远处,可以驾车直接抵达。宽敞的院子里微风徐徐,房间干净整洁,让人不由静下心来,仔细感受慢生活。朱立江表示,他的民宿一共有7个房间,节假日期间基本能住满。这家夫妻店能带来不错的收入,让夫妻俩对未来充满信心。

朱家峪村的历史底蕴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朱家峪村将继续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全面提升乡村旅游产业品质,让游客在青石板路上感受岁月沧桑,在古宅院落里品味乡愁记忆,在青山绿水间体验田园之乐,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通讯员 孟凡庚 刘召岳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