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县芦笋向“绿”转型

2025-04-02 15:30: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春日的鲁西南平原上,成片的芦笋大棚折射着银白色光芒,工人们穿梭在翠绿的田垄间,熟练地将新鲜采摘的芦笋装箱打包。这里是被称为“中国芦笋之乡”的曹县。近年来,这座传统农业大县从“一根嫩芽”起步,构建起覆盖育种、种植、深加工、跨境电商的产业链。

种子翻身仗

在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基地,工人们正熟练有序地对产品进行分拣、打包与装箱。

工人们忙着打包新鲜芦笋。

“这边正在打包的,都是我们直播间零售的产品,有芦笋种苗、鲜食芦笋、芦笋深加工产品等,目前每天的订单量在1000单左右。”公司总经理刘保真介绍。

曾几何时,这里的农民还蹲在地头,小心翼翼地将进口芦笋种子按粒播撒;如今,刘保真站在智能温室里,指着组培瓶中正在培育的新品种难掩自豪:“我们不仅打破了国外垄断,种苗还出口到了印尼、泰国等国家。”如今,他团队选育的“2000-3F1”“盛丰 F1”“tc30f1”等国产杂交品种,不仅抗病性提升60%,亩产更比进口品种高出40%。

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的实验大棚。

“以前使用国外进口的老品种,生长速度慢、两年后才能采收,品质差、不抗病,亩产只有2000多斤。现在农民种植我们自己培育的杂交新品种,半年即可采收,亩产能达4000斤左右。”刘保真介绍。

据了解,目前曹县芦笋新品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华东芦笋科技服务有限公司所培育的芦笋种苗、芦笋蔬菜等年销售额约4000万元,供应全国22个省的芦笋产区用种,公司已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芦笋科研育种、技术推广机构。

向“绿”转型

曹县土层深厚、疏松肥沃且透气性良好,极为适宜芦笋生长。早在1976年,这里便开始种植芦笋,当时以白芦笋为主,大多经加工后销往海外。

近年来,绿芦笋的外销形势愈发向好,国内市场需求更是急剧攀升。敏锐捕捉到这一形势,刘保真引领当地笋农开启了向“绿”转型的征程。

刘保真。

“白、绿芦笋的主要区别在于其生长过程中是否见光。种植白芦笋需要高垄培土,采收过程较为费力,且必须及时采收,一天需早晚各采收一次;而绿芦笋一天仅需采收一次。”老笋农殷景奎有着丰富的种植经验,今年他种植了10亩芦笋,涵盖白、绿两个品种。他介绍,白芦笋虽然在采收等方面用工量大,但亩产相对较高。不过,考虑到人力成本等因素,笋农们往往只选择小面积种植。

据刘保真观察,自2022年起,新鲜绿芦笋在国内市场备受青睐,地头收购价格可达五六元一斤。“经我们核算,这两年绿芦笋的净收益约为两万多元一亩,比白芦笋高出一万元左右。这也是我们大力向‘绿’转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刘保真还钻研起了“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

“起初,笋农们普遍持怀疑态度。芦笋的采收期长达十二三年,大家担心金蝉会吸收芦笋养分,进而影响芦笋产量。”刘保真说,“但经过我们的实验验证,只要合理控制蝉卵数量,确保一棵芦笋上的金蝉数量不超过6只,就不会对芦笋产量造成影响。”目前,老笋区已有10%的面积尝试采用这一模式,而长江以北、石家庄以南的种植区大部分都已推广。

直播间内,不仅销售新鲜芦笋,芦笋种子、深加工产品都有。

殷景奎对“芦笋+金蝉”立体种养模式赞不绝口,他向记者介绍:“芦笋遮阴保墒,金蝉粪肥沃土,两者共生还可减少35%的农药使用量。”据测算,采用该模式后,每亩收益每年可增加7000元左右。而且,芦笋地里的金蝉出土时间比树林里早10天左右,口感也更为鲜美。

一根芦笋“吃干榨尽”

目前,曹县芦笋种植面积十余万亩,占全国芦笋面积的六分之一,形成了以苏集、青堌集、阎店楼、砖庙等镇为中心的芦笋标准化生产基地,芦笋加工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100%,有“一笋卖三国”的产业传奇。

走进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工人们在无菌环境中娴熟操作,一罐罐芦笋罐头正通过输送带走向全球市场。

菏泽盛庆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

“我们有8条芦笋生产线,公司研发的芦笋深加工产品,附加值是鲜笋的2.5倍。”该公司人事行政经理张存峰介绍。据了解,曹县芦笋加工企业先后开发了芦笋保鲜、芦笋汁、芦笋粉、芦笋啤酒、芦笋胶囊、芦笋茶等30多个品种。2023年,全国芦笋罐头年出口量达7万多吨,其中,曹县芦笋罐头年出口量就达5万多吨。

除此之外,曹县还探索出了一根芦笋“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模式:芦笋皮制成膳食纤维,废渣转化为有机肥。这极大地提升了芦笋附加值,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刘雯 通讯员 王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