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播种机经13年60次改良之后

2025-03-26 19:32: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初春,无棣县棣丰街道河沟村村北一望无际的麦田,成了青色的海洋,两台施肥机正在施肥。让人好奇的是,市场销售的施肥机只有一个肥箱,可在这片麦田里忙碌的施肥机却是一前一后两个肥箱。

“我改的。”45岁的梅荣超说。他是无棣县海丰街道代家村农民,不但有众多的农机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还流转了3000多亩地种粮。

改装后的施肥机正在麦田里作业。

改装施肥机

省力又省工

为什么要改施肥机?梅荣超说,是为了省工省力。给小麦等施肥时,有时尿素、复合肥都要用。用机器施肥,不可避免地要伤到些庄稼的根和苗,两种肥要用机器施两次,增加施肥成本不说,也对庄稼不利。两种肥都用时,还得靠人工将其掺混起来,再用机器施到田里,这样做太费人工。

2024年开春前,梅荣超定做了一个施肥箱,买来相关配件,改装起施肥机。改装后第一次进田试验时,下肥不痛快。再改,再到田间试验,效果很好。“其实很简单,两个肥箱都装上控制调节阀,根据庄稼的需要控制两种肥的施用量。”他说。

不仅如此,梅荣超还给施肥机加装了20多条拖在地上的铁链子。用机器施肥,有些苗会被土压盖住。以前人们在机器后面绑些树枝子,靠被拖着的树枝子把苗上的土划掉。树枝子轻,效果不太好不说,还不耐磨。“改用铁链子后,效果好多了,还能把春季麦田间干裂的缝划掉,起到划锄保墒的作用。”他说。

到现在,梅荣超改装了两台这样的施肥机,帮助无棣、阳信等地的农机大户、种地大户改装了11台。“我改的施肥机,一个小时能施肥十四五亩。”他说,“现在小麦马上进入起身拔节期,施完肥紧跟着浇上水,没有大的天灾,小麦就基本等于收到手了。”

13年不间断

改良小麦播种机

梅荣超从2005年开始买大型农机,在使用过程中,他觉得哪个地方改一下更好,都动手改。“我喜欢农机。”他说。拖拉机和农机具越买越多,他改后的农机作业质量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他还领办了农机合作社,带领周边有农机的农民挣钱的同时,也帮助更多的农民种好地。

农机忙一时,闲着的时候多。从2014年开始,梅荣超开始大面积流转土地用来种粮。“我种地不仅是为了挣多少钱,只要我的机器有活干,就等于我挣钱了。”他说。到现在,他自己耕种的粮田达到3000多亩。

工人正在给改装后的施肥机加装两种肥料。

有了自家的粮田,梅荣超在使用农机时更上心了。他早就发现,小麦播种机采用条播方式,麦种下到一条沟里,种子在田间过于集中,因空间不足,不利于小麦出苗后分蘖;出苗后,因为小麦行与行之间有空间,麦苗封垄慢、封垄晚,加大了田间水分的蒸发,还有利于杂草生长。

“无棣及周边地区,盐碱地多。盐随水走,水分蒸发了,盐分留下了。”梅荣超说,“大多数年份,春旱比较重,地表土壤盐分高,不利于条播小麦生长。”

从2011年开始,梅荣超动手改装小麦播种机。他改装小麦播种机,完全是来自这些年的小麦播种和生产实践,尤其针对当地土地平整、地块大、多盐碱的实际;主要思路有两点:麦田不再分垄;满地播,小麦不再成行。

每次改装后,如何看效果?在田间试验时,当时只能看播下的种子,真正的效果要等到麦收。梅荣超是年年改年年试,改装满意的留下,不满意的再改;年年做不同播期、不同地块、不同播种方式的对比试验。在先后改了60多次后,2024年秋天播种小麦前,他终于对自己改装的小麦播种机满意了。

越改越好

申报了10多项专利

“我改装的小麦播种机,是全幅匀播,地不分垄,麦不分行。”梅荣超说。这样播下的小麦,每粒种子都有自己的独立生长空间,田间麦苗分布均匀,有利于种子的生长发育,早期麦苗封地早,减少了水分蒸发,有利于抑制杂草生长。

梅荣超说,采取条播的小麦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是:开沟,下种,自然回土覆盖种子,镇压。这样播后的麦田,表层实,下面的苗床松,是上实下虚,不利于种子发芽后出土。

改装后的小麦播种机在播种过程中的先后顺序是:旋耕,二次旋耕,下种,镇压苗床和种子,覆土,轻镇压。这样播后的麦田是上虚下实,有利于种子的发芽及以后的出土、成长。

在整个改装过程中,最让梅荣超得意的,是为小麦种子覆土。以前都是覆了土才能镇压,这也是麦田上实下虚的原因。他的设想是种子下地后,先把苗床压实了,再覆土。最终的解决办法是,把前面的土用传送带输往后边播下种子压实的苗床。这便有了二次旋耕,这次旋耕时扬起的土,被传送带送往后边。“下种后,先镇压,让种子和土壤紧密结合,再覆土、轻压,这样更利于种子的发芽、生长。”他说。

在一块面积为10亩的试验田里,梅荣超用不同的播期、播量和播种方式,种下了22块麦田。

经过这些年的试验对比,梅荣超对自己改装的小麦播种机有了基本的结论:好的地块,小麦可增产7%-8%;盐碱地、水肥差的地,可增产20%。2024年秋播前,他改装了5台小麦播种机,采取全幅匀播的方式,播下了1万多亩小麦,其中帮其他种植大户播下7000多亩。

这5台小麦播种机,说是改装,其实已称得上组装式生产。有些配件市场上能买到,有些只能去定做。这些播种机至今还没个名字,却在滨州市农业农村局的帮助下,申报了10多项专利。

在试验田里,梅荣超在查看两种麦苗的长势。

地种得多,梅荣超的农机更多。仅大型拖拉机,他就有12台;配套农机具齐全,耕种管收全覆盖。这些年,他一直为种植大户和周边农民的3.6万亩粮田提供以下服务:深耕,旋耕,施肥,播种,飞防,收获。“除了浇地,3.6万亩粮田的活全是我的。”他说。

梅荣超改装的小麦播种机。

梅荣超是滨州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中心的理事长,加入中心的社员多。除了忙自家的地和机械,他还要带着社员干好活。在山东,春季农机活少,他便向北看。“我很快就要带人带机到内蒙古及东三省,帮助当地播种春玉米。”他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孙成民 通讯员 高士东 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