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条西葫芦秧,“拉”动1.5万亩土地增收
2025-04-21 16:20:2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4月12日,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落,费县上冶镇百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蔬菜销售市场开始了一天的繁忙。一辆辆满载西葫芦的货车从这里出发,将新鲜的蔬菜运往全国各地。作为附近最大的西葫芦销售市场,这里每日走货量达20万至30万斤,见证了上冶镇西葫芦产业的蓬勃发展。
市场上的西葫芦运输车辆。
上冶镇的西葫芦以其瓜条绿、口感嫩滑、营养丰富而著称。每年10月1日开始种植,经过约45天的精心培育,西葫芦便可成熟采收,采摘周期持续到次年6月1日。良好的产量、相对轻松的管理,让当地的西葫芦种植户越来越多。
上冶镇的西葫芦。
孙百胜是上冶镇大仲口村的村民,有30多年的西葫芦种植经验。2009年,他成立了百胜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并于同年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带领乡亲们一同走上了致富路。
孙百胜在自家西葫芦种植大棚内。
“过去,由于西葫芦质量、价格不一,村民们常面临客商压价的情况。同时,客商也时常因此赔钱。”孙百胜直言,合作社开始根据西葫芦的品质进行统一筛选、阶梯定价,他们参考周边市场,与聊城、青州等地进行对比后制定价格,以确保本地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接受度。
合作社的作用远不止于此,它不仅充当了担保交易平台的角色,白天出货晚上出价后回款,确保采购方和社员之间的交易公平、价格透明,资金安全;还做好了后勤保障工作,配备了七辆货车,将货物直接运送到市场进行销售,提供蔬菜塑料筐,用于日常中转装货。
装车的西葫芦。
合作社不仅为社员们提供了农资、技术和市场支持,更在种植规模上实现了质的飞跃。孙百胜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合作社共拥有3000多亩土地,社员达到241户,推广示范种植面积8000亩,辐射带动面积更是高达1.5万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上冶镇的西葫芦产业也迎来了新机遇。孙百胜自己的西葫芦大棚主要集中在上冶镇兴国村。这里,22个现代化的种植大棚错落有致,每个大棚占地2-5亩不等。在大棚内,绿油油的西葫芦秧攀爬而上,结出了一个个饱满的果实。“大棚内安装了电动打药、电动放风、电动轨道车、水肥一体等自动化控制系统等。这些设备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工作效率并降低了人工成本。”孙百胜说,以前需要多人操作的任务,现在一个人通过遥控设备就能轻松完成。
孙百胜的现代化大棚。
如今,这一产业已经覆盖全镇24个行政村,并辐射带动费县费城街道、东蒙镇、薛庄镇、大田庄乡和平邑县卞桥镇等地。据统计,年产量已达到20余万吨。
在兴国村,刘芳夫妇是众多受益者之一。“家里种了两个西葫芦大棚,占地5亩左右。”刘芳说,除了早晚管护采摘外,他们还到蔬菜市场上从事西葫芦包装工作。和其他数十个工人一样,他们多劳多得,每人每天能赚两三百元。
刘芳在包装西葫芦。
如今的上冶西葫芦,不仅在国内30多个大中城市畅销无阻,还成功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将来,上冶镇将继续发挥西葫芦产业的优势,加强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建设更多更为规范的专业合作社,促进其在基层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更多当地农业产业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薛程程 高超 董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