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樱桃红处是故乡
2025-04-02 16:01:21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位于景芝镇小付岗村的大樱桃种植基地。
牛钟顺
晨雾在浯河上舒展开来,麦苗的翠色顺着垄沟流淌,与天际线处淡青的云霭交融成水墨般的朦胧。当我们的车子驶入安丘市景芝镇地界时,忽见远处有星星点点的银光刺破雾气——那是数十座樱桃大棚的塑料薄膜,在春日晨曦中恍若从天空撒落一地的水晶甲胄,将齐鲁名镇的黎明,装点成璀璨的琉璃世界。
湿润的空气里裹着熟悉的麦苗香——这是独属景芝镇三月的呼吸。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游子,此番归来竟有些近乡情怯,那些藏在这方土地间的童年往事,与眺望里绵延的现代化大棚交织成奇异的乡愁。镇领导介绍“作家采风走古镇”行程时,我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成片的青葱出口种植基地,投向远处隐约起伏的银色波浪,那里该是于汇丰的樱桃王国。
在工作人员的导引下,小付岗村的轮廓循着泥土独有的芬芳,从薄雾中浮现在我们一行十数人的眼前。同时进入眼帘的是村边的樱桃生态种植农场,偌大场区的一面白色院墙上绘着鲜红的大樱桃,还有农场女主人于汇丰身着盛装手捧果实的大幅画像。大门口“智慧农业示范户”等数块招牌,格外亮眼,铜制樱桃风铃惊起几只白鸽儿,翅尖掠过连片的大棚顶,在银色波浪间点缀出一团一团儿的飞痕涟漪。
掀开其中一个大棚的厚重门帘,迎头撞见一树树压弯了枝头的红玛瑙。热浪裹挟着果香扑面而来,露珠顺着圆润的果实滚落,在叶脉间折射出细碎的光。眼前铺展的红色海洋,让我想起《芝镇说》里所描写的古浯河畔晾晒的十里红绸,只是这绸缎上缀满了会呼吸的宝石。半透明的穹顶将阳光筛成金粉,数百株樱桃树在光影中流转,有的似古时西域贡品玛瑙盏,有的如深闺胭脂盒里偷溜出来的朱砂丸。枝条弯成满月的弧度,果实挨挨挤挤悬垂如锦,让人疑心闯进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园。
无意间,熟透的果儿簌簌跌进腐殖土,似是为了惊醒正在松土的蚯蚓。“小心脚下这些落果。”清亮的女声自红云深处传来,“它们可是培育新苗的起点。”一位浑身透着沉静干练的俊俏女士从樱桃帘幕中探出身来,工装裤膝盖处沾着新鲜的泥印,发梢别着的樱桃花瓣随着脚步微微颤动,仿佛整个人刚从春天的枝头走下来。
“于汇丰!”大家几乎异口同声叫出了她的名字。眼前这个三十二岁的女子摊开手掌,十数年光阴在指缝里结成了茧。2014年夏,大学毕业后在企业上班一年的她,和恋人抱着泛黄的《果树栽培学》回到故乡,把订婚戒指和土地流转合同同时摆在父母面前。“种樱桃?咱景芝自古是酒乡,哪见过果木成林?”父亲的质疑,在女儿掏出勾画的效益分析图时戛然而止。那些标注着有机肥配比、错峰上市计划的格子线,终于让老辈人看清了年轻人的追求和眼里的光。
于汇丰说,第一座大棚立起那天,四、五级的北风扯着塑料膜嘶吼。小两口裹着军大衣蜷在临时板房里,手机播放着山东农业大学的讲座,电磁炉上的药罐为孕早期的自己熬着安胎汤。深夜巡棚的丈夫不断在覆膜绳上系红布条,说是给孩子结的平安结。一次寒潮突袭,夫妇两人整夜举着柴油喷灯在大棚间穿梭。跳跃的火光里,女场主看见丈夫睫毛上凝着霜花,忽然觉得那些哆嗦着测温的时辰,都成了爱情最朴素的注脚。
“每天穿梭在樱桃树丛间,生活原本沉闷,但跑起来总会有风。”听着村镇领导和女场主的介绍,我们漫步在连栋大棚间,物联网传感器的蓝光在叶脉间游走。女场主轻触手机屏幕,滴灌系统便唱起淅沥的歌谣。“这是‘啥啥啥’,得用赤霉素控梢;那是‘啥啥啥’,疏果要留单勾果。”她讲解时的专注,让人想起旧时私塾先生吟诵四书的神态。阳光穿过散射膜,在她掌心投下叶影的经文,恍惚看见十年前那个姑娘,为救活枯萎的树苗翻烂了《植物病理学》时的焦灼。
此时此刻,生态农场有机肥发酵池,亦正蒸腾着大地深处的呼吸。成吨的豆粕与粉碎的玉米秸层层叠叠,还有压碾成沫的鸡蛋皮,在微生物的狂欢中蜕变成黑亮的膏壤。穿胶靴的工人掀开发酵布,热气裹着类似酒窖的醇香漫过脚面。女场主弯腰抓起一把温热的腐殖土,潮虫仓皇逃窜时带起细碎的金星:“这些有机肥可比化肥金贵得多。我们只用这种肥料,一点儿化肥也不使。”她指甲缝里的泥土闪着奇异的光泽,似博物馆玻璃柜里的黑陶碎片——是啊,这片曾孕育过龙山文化的地儿,正在续写着新的文明篇章。
随着女场主的脚步,我们又来到了露天种植区。只见老樱桃树虬曲如龙,新嫁接的枝条却似少女舒展的臂膀。女场主的丈夫操作着无人机掠过树冠,监视器上的热成像图流动着橙红的生命信号。这对夫妻的默契总在细节里流淌:当妻子讲解环剥技术时,丈夫会适时递上不同年份的对比样本;讨论电商策略时,两人的手机屏保上,三个孩子的笑脸在樱桃堆里若隐若现。某个枝丫的疤痕被特意保留着,那是十年前试种失败的纪念,“留着给孩子们看,好知道啥叫事在人为”。
直播间的热闹也正与果园的静谧形成奇妙的反差。中午时分,女场主系上绣着樱桃的围裙,补光灯亮起的瞬间,她眼角的细纹里都盛着蜜。“家人们看这颗‘红灯’,咬开会爆玫瑰香!”弹幕如瀑时,丈夫正在调试冷链包装机,传送带上的箱体印着品名和场址等信息。当妻子展示糖度检测仪,他默契地举起检测单;当观众追问发货时效,他身后的电子屏恰好跳出“航空特快”的蓝色轨迹。正上小学的大孩子抱着作业本溜进直播间,踮脚把算术题举到镜头前:“叔叔阿姨,8+6的樱桃等于几篮呀?”突然涌入的赞赏化作满屏跳动的红心,映着孩子鼻尖的汗珠,恍若将整个果园的甜都装进了云端。
包装车间里,几十位村民正在流水线上说笑。一位约五十多岁的女子戴着老花镜分拣果实,她的指尖比电子秤更懂甜蜜的刻度。“往年这时候该在城里当保洁,现在步行十分钟就到果园。”女子将特级果轻轻放进丝绵衬里的礼盒,动作像在给新生儿包裹襁褓。搬运工穿梭在货架间,手机里播放着自拍的采摘短视频。技术员调试着光谱分选机,和一位穿碎花罩衣的女子讨论着抖音滤镜效果。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个长句:带着泥土气息的现代化叙事,在重写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古老定义。
傍晚时分,农场办公室里亮起了灯,女场主核对订单的身影投在窗上,像皮影戏里不知疲倦的剪影。丈夫正用人工智能系统带客商“云参观”果园,墙上的监控屏闪现着红外相机记录的果实膨大曲线。隐约听见他们用方言商量:“等这批樱桃发完,该带爹娘查体去了。”“二宝的家长会你记着穿那件红外套。”零碎的家常话,伴着键盘敲击声落进暮色里,像极樱桃成熟时细微的爆裂声。她家三个孩子在立体种植架间欢快地追逐,衣襟沾着花粉与露水。或许二十年后,当这些孩子站在农业科技论坛的讲台,记忆里仍是这般光景:父母穿行在数据流与樱桃林间的身影,无人机的蜂鸣惊起白鸽时簌簌落下的花瓣,以及每个清晨掀开大棚时,那扑面而来永不褪色的春光。
暮色渐浓,远处酒厂的老窖池飘来高粱发酵的醇香,与樱桃园的果甜在千年古镇的上空交织缠绕。
女场主与我们告别后转身锁上农场大门的瞬间,钥匙圈上的樱桃挂坠叮咚作响。这声音轻轻落在景芝镇的黄昏里,惊起的是这一整个春天。回望暮色中的樱桃园,忽然懂得了这对夫妻为何执着于让樱桃提前三个月成熟——他们不仅在与季节赛跑,更是把故乡的四季都酿成了可以邮寄的甜。那些过往日夜里燃烧的青春,那些嫁接时颤抖的期待,俱已长成茂盛的大樱桃树。如此,从水汽凝结的车窗上,我恍惚看见重叠着的无数身影:数着钞票笑出泪花的老汉,捧着平板电脑记录数据的青年,拖着拉杆箱返乡的姑娘……这片古老的土地正在书写新的《齐民要术》,而樱桃的红,永远是那最鲜活的钤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