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油画成了小村特产
2025-03-26 18:16:00 发布 来源:大众新闻·农村大众客户端
青岛西海岸新区张家楼街道达尼村,被称为“江北第一画家村”。从这里诞生的油画作品远销西欧、北美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畅销国内二十多个省(市),村集体年收入达500多万元。
2003年之前,这里名叫大泥沟头村。村子风光秀美,但没什么产业,村民靠种粮卖菜维持生计。
山村的蜕变源于和绿泽画院的结合。绿泽画院最初设在青岛附近的大麦岛上,由解中才、董文杰夫妇于1997年创建,搬迁了数次,未能找到合适的落脚点。听闻大泥沟头村招商信息,夫妇两人便来考察,被当地淳朴民风和旖旎风光所吸引,决定将画院迁至此。
画师正在画室创作。
据大泥沟头村党支部书记王武星回忆,在绿泽画院搬来之前,有一个砖窑项目有意向在村里落地。当时,画院刚起步,还没有创收;而砖窑一投产就能给村集体增加效益,但村子还是选择了绿泽画院。村子免费为其提供了教学场所,村民们也拿出自己的空房给学生当宿舍。
画院安顿下来后,绿泽电影美术学校、绿泽美术馆、实训教育基地和解中才美术馆相继建成,逐渐确立了“画院+学校”的运营模式。在校完成职业培训的学生,都可以来到画院创作,作品由画院统一进行销售。来自贵州的罗兴旺正在画室里创作一幅田园风景,谈起自己的经历,他说:“我曾在深圳大芬村待过一段时间,在那边需要自己租房,独立经营画廊,来到这里,画院给我们提供了住所和画室,通过订单来作画,我感到安心。”
达尼村一角。
据介绍,画院没有采用流水线作画方式。“一幅画,有人专门画线稿,有人专门上色,就是流水作画。虽然效率高,但长久下去,会让人失去创作的动力。我们这里每幅作品都是由画师独立绘制。画师是艺术家,而非流水线上的工人。”绿泽画院总经理匡禹俊说。如今,越来越多的职业画家、画师来到此地,村子也与艺术深深绑定,更名为达尼村。
除画院之外,张家楼街道吸引了其他艺术大师入驻。达尼村有一片三层小楼,周边有草木点缀。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叶建明的陶瓷工作室就安置其中。工作室的院子立着他的窑炉,平日他在此制作陶瓷,游客也可以到此参观、体验。
叶建明于2017年受邀搬入,作为第一位入驻的艺术家,他俨然成了达尼村的一名“村民”:“这里环境秀美清净,周边找不出第二个。街道帮我们解决了生活上的琐碎问题,我们只管安心创作。”除了叶建明,鹿成君、高伟等众艺术家也先后在此定居,成立自己的工作室、艺术馆。他们在创作之余,也会串门走动,交流技艺与灵感。一个街区汇集了西方油画、山水国画、陶瓷非遗等各个门类。
在这样的环境下,不少村民变成了画家。1988年出生的张有杰高中毕业后便进入了绿泽画院,一边学油画一边工作。十余年过去,他在当地已颇有名气,有了自己的绘画工作室。2017年,他又尝试将油画创作和日常生活相结合,创办了油画咖啡馆、民宿等项目。在街道的支持下,画院还开办了“农民画校”,周边对美术感兴趣的村民可以前来免费学习。据统计,自2023年以来,画校已免费培训村民100余人次,20多名农民放下锄头拿起画笔,成为画院的签约画师。
艺术创客街区。
如今的绿泽画院不仅是江北最大的油画生产企业,还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吸引了越来越多画企集聚。近年来达尼村又先后引进了泽丰文化生态园等9家文化企业和山川画廊等10余家个人画廊画室。
2022年,达尼村成为首批山东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之一。借助政策东风,达尼村将全村1.3万余亩耕地、山林进行流转,引入绿色硅谷、佳沃蓝莓、康大生物等30多个高新农业项目,“江北第一画家村”在现代农业产业上开始深耕。
从“面朝黄土”到“手握画笔”,再到现代农业,达尼村用艺术产业带活了村集体经济,也带动着当地农业实现了升级发展。
王武星说:“通过园区土地租赁,村集体年收入超过120万元。我们每年都会拿出20万元,通过幸福食堂、德育银行等形式补贴给村民。我们还置办了5台小型消防车,维护全村消防安全之外,日常还能用来冲洗路面,养护绿化,让村民住得舒心。”随着周边园区纷纷落地,村民无须外出务工,在家门口便可实现就业。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安臻 通讯员 丁鹏京 杜沁潞 刘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