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一颗冬枣甜蜜一座城
2025-03-31 10:37:25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如今,冬枣已是沾化农民增收的“甜蜜”产业。在滨州市沾化区,有6万余户、12万人从事冬枣种植,种植面积30万亩,标准化设施大棚面积7.3万亩。2024年,沾化冬枣全产业链产值达60亿元以上。
享受着一颗小枣给生活带来的甜蜜,沾化人也为之计深远——今年,沾化聚力打造“六个名城”,其中,“打造好冬枣产业名城”居于首位。
如何在市场不断“洗牌”中守好擦亮“金字招牌”,让沾化冬枣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承担更重要的使命,这座鲁北小城用“五新”路径——即新品种推广、新模式运营、新技术应用、新市场开拓、新业态培育,解答着新时代下的新课题。
破品种之困
沾化冬枣的独特口感,首先源于好“出身”——属温带季风气候的沾化,受沿海气候的影响,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其滨海盐化潮土含盐量在千分之三以内,矿物营养成分丰富。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枣农们切实享受到了初代品种原生代冬枣释放的价格红利,但随后陷入同质化品种集中上市带来的困境。
黄升镇大新村枣农纪秀梅对此颇有体会:2011年是她种植原生代冬枣的收入“低谷”,每亩收益只有6000多元;2012年起尝试改良成新品种“沾冬2号”,亩收入翻了两三倍;后来一次给枣树抹芽时,她细心留下一个异于群体的枝芽,培育出“沾冬3号”,精心呵护至稳定产出,价格每斤可达300元,销售火爆。
实践证明,产业要想可持续发展,品种创新至关重要。培育推广新品种是应对市场冲击的有力举措。顺势求变,沾化按照“复纯原生代、推广优势品种、研发新品种”的发展思路,依托“沾化冬枣产业技术研究院”省级研发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研发平台等,不断精进良种培育技术。
“双增双提”工程以“真金白银”助力品种突围。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沾化区累计投入近5亿元扶持资金,鼓励群众扩种“沾冬2号”等新品种,不断引人才、建基地、抓培训、解难题,引导枣农由露天种植向大棚种植转变。
围绕“打造冬枣品质小镇”的目标,黄升镇在大新村冬枣种植片区建成占地120余亩的沾化冬枣新品种示范推广基地,目前新嫁接果树长势良好,今年预计可出接穗2.5万个,产量达8000斤以上。
不只政府关注,枣农也打响了“品种突围战”。在下洼镇“祝康园”冬枣基地,棚中育有形态各异的冬枣树。记者了解到,此处正在进行十余个新品种选育。沾化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区冬枣研究中心主任张军利介绍,沾化持续加强种质资源普查征集、保护储备,后续若经有关专家认定,确有推广价值的,发展中心将协助其进行新品种审定,并逐步推广种植。
立模式之新
在冬枣产业转型升级之路上,有一定规模的经营主体走在前沿。但对大多数农户来说,要想改变以提高收入,资金和资源等都是门槛。
四岸供应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四岸公司)的入驻,让下洼镇张王一村有了改变。“很多村民想改良棉被棚,但没有相关的管理经验,现在公司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指导他们。”四岸公司总经理孙志斌说。
站在张王一村村口,眺望冬枣万亩设施领航区,冬暖式大棚示范基地的98栋棉被大棚甚是壮观。村党支部书记王绍星介绍,这里采用“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即企业支付承包费用、提供农资供应和技术支持,合作社、农户参与生产管理,企业统销冬枣并提取合理回报的方式运营,旨在实现多方共赢。
成果如何?“对枣农来说,回报是实实在在的。”王绍星说,他们既有土地流转的固定收入,又能在家门口参与冬枣种植。对该村合作社来说,也能从每斤冬枣中获得0.1元的提成。
四岸公司来自“蔬菜之乡”寿光,有固定客源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孙志斌说,高品质冬枣稳定供应,将助力公司销售再上新台阶。
张王一村的实践是沾化以新模式“玩转”冬枣种植的缩影。沾化区积极探索推行“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党支部领办冬枣合作社76家,带动村集体与枣农双增收。同时成立区级农业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统购统销冬枣,并进行二次分红,继续探索多方共富的“最优解”。
脆甜自有道
从品种、区域的选择,到标准化种植、科学管理等环节,一颗冬枣的面世有着严苛的标准,这成就了沾化冬枣的高品质。
从春节到现在,下河乡“枣王”郭宁已经习惯了每日睡在大棚的折叠床上,只因夜里要不断调节棚内的空气能制温设备。在冬季,控制大棚温度,有助于开春树苗复苏;天气回暖,他需要拉大昼夜温差,有利于果实积累糖分。
郭宁种着14个大棚,得益于政府支持,4个棚从传统的竹竿棚升级为钢架棚和棉被棚。大棚还用上了空气能制温设备,通过热泵带动水循环,精确控制棚内温度。
在露天冬枣还在休眠期时,这里已是绿意盎然。“预计冬枣可以提前1个半月上市,能获得比较理想的价格。”郭宁说。
看天种枣转为依靠科技,沾化实现冬枣常年供应不断档。采摘期从每年7月中旬到10月中旬,依托保鲜储藏技术,鲜食期从当年10月到次年1月,长达3个月。
在富国街道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手机智慧冬枣App“大展身手”——枣农动动手指,即可随时掌握枣园光照、土壤温度、虫害种类和虫口密度等指标;大棚有了“智慧大脑”,缺水能报警、缺肥有提醒,节水节肥达三成。
从一组组数据里,沾化冬枣脆甜之道渐显。据了解,沾化区全面推广使用冬枣设施大棚、冬枣套袋、杀虫灯、防虫网、反光地膜、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管理新技术。全区已引进、推广了24类100多项冬枣生产新技术,冬枣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7%以上。
一颗好枣的“内心”,值得被看到。每当冬枣成熟时期,在下洼镇沾化冬枣数字经济产业园内的冷链物流区,流水线上冬枣排队等待“照X光”——高性能近红外光谱检测仪根据冬枣的糖度、大小、色泽和瑕疵度进行精细分选,分不同等级,最终经末端的20个出口输出。
好枣需借力
借助科技实现农产品分级的实践,让高端果品创造利润,中端果品占领市场,既把冬枣卖出了好价钱,又让冬枣“俘获”了更多消费者。
如今沾化再提“新市场开拓”,事实上,在市场开始改变时,已有不少枣农跳出思维窠臼,探索开辟线上销售新赛道。
纪秀梅已经习惯,成为冬枣成长的“记录者”。她在朋友圈不断更新枣树管理的视频,无需多言,自然吸引了一批天南海北的餮客,线上订单不断;相对年轻的张王一村枣农王合友,去年又扩建了枣棚,以产量支撑起在更多线上平台销售的可能。
如今,冬枣电商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全区冬枣电商、微商多达3万余家,覆盖抖音、快手、淘宝等主流平台。据了解,去年电商销售的冬枣占到总销量的50%以上,达3.43亿斤。
俯瞰连片冬枣大棚。
观察大批“进军”电商的枣农,沾化各级政府也在思考,如何引导农户深谙平台规则,让电子商务真正“为枣所用”?传道授业解惑成了绕不开的过程。
2024年冬枣销售季期间,下洼镇与邮政集团合作,通过“‘枣’想遇见你,尽见我甜蜜”山东邮政助农溯源直播、本地邮政直播带货等方式,主推沾化冬枣,为冬枣销售助力,实现了网上销售冬枣超5万斤。
守住存量,还得琢磨做好增量。去年9月,来自近20个国家的出口订单让大高镇玉华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所有人倍感振奋。镇政府开展“对点对、一对一”扶持,并积极寻求滨州海关等有关部门帮助,大高镇的冬枣最终获得了出口“船票”。
对海外市场,沾化依旧目标明确——要持续推动冬枣出口,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出口量实现翻番。但从政府到企业,从大经营主体到小农户,所有对冬枣寄予厚望的人都清楚,转型不是一蹴而就的,唯有品质,是保证出口订单源源不断的“密钥”。这个春天,他们更精心地呵护每一棵冬枣树,坚定相信硕果将携订单共同到来。
延链谋发展
冬枣和白酒,似乎难以联系起来的两个词,在沾化,已成为有心人的“增收密码”。在下洼镇龙飞酒业有限公司车间里,酒香中充斥着果糖的清甜。总经理李占辉俯身抓起一把酒糟,摊在掌心,冬枣果块清晰可见。
“我们生产的白酒,以冬枣作为原材料,用果糖提取乙醇,保留了冬枣的丰富营养和微量元素。”李占辉说,公司生产的“果大佬”冬枣酒,口感柔和,自上市起便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李占辉是原永丰镇的农业技术员。与冬枣打交道久了,他开始重新审视这位“老朋友”——含有天门冬氨酸、苏氨酸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含A、B、C、P等多种维生素,每100克果肉维生素C含量350毫克……他思考,能否研制出冬枣深加工产品,进一步丰富冬枣业态?
于是便有了“果大佬”的诞生。李占辉的想法,与沾化区委、区政府的规划不谋而合,近年来,沾化依托资源优势,瞄准市场需求,深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鼓励枣农探索冬枣深加工,冬枣啤酒、冬枣糕点、冬枣醋等产品全面推向市场。
“吃干榨净”一棵枣树。为了巧用枣木资源,沾化还创立了30余家木雕工坊,枣木雕、枣木马扎和擀面杖等雕刻品也获得了市场青睐。
产业链的延长,让更多人共享发展红利。李占辉说,酿酒所用的冬枣,来自周围十余个村庄的合作社,为酿出品质更高的酒,公司有专人对枣农进行技术指导;达成长期合作关系后,公司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合作社的冬枣,“老把式”们再也不用为销售挠头了。
对沾化枣农来说,他们赖以生存的枣林,早已脱离了果园的范畴,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瞄准农文旅融合,沾化区建成300个冬枣生态旅游园,沿公路干线,建成了180公里的冬枣长廊,全区年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
同时,沾化深入挖掘冬枣文化特色资源,开展冬枣诗歌、书画、摄影等系列创作评选活动,注重枣木雕刻等山东手造产品传承,举办枣花节、冬枣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如今,冬枣产业由最初的种植逐步形成集生产、销售、研发、物流、加工、电商和旅游于一体的产业集群。
“发展冬枣产业干的是民生工程、抓的是民生事业。”沾化区政协副主席、区冬枣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登枝认为。如今她欣慰地看到,产业“接二连三”带来的消费之“甜”,正顺着不断延长的产业链回馈着每一位枣农。
“‘冬枣产业名城’的蓝图就藏在每一棵枣树的葳蕤中、每一名枣农的笑脸中。沾化区将加力推动种植端向新而行,推动销售端向高而攀,推动保障端向优进阶,让冬枣品种更优、品质更好、品牌更靓,为打造‘文明沾化、渤海名城’贡献产业力量。”沾化区委副书记、区长陈玉娟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贾海宁 李秀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