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销1500万元,“酱菜格格”把小咸菜做成大产业

2025-03-31 15:33:4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壮大乡村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面对“人从哪里来”一问,枣庄市山亭区以推进“榴枣归乡”工程、实施“归雁兴山”行动破题。通过构建起政策扶持与制度保障双机制,打造服务人才振兴的“榴枣归乡”乡村驿站和藤花峪青年创业联合会,形成了吸引人才回流的强磁场。被称为“酱菜格格”的高利芹,正是人才回流浪潮中的典范。返乡后,她炒制的咸菜,一年能卖1500万元。

3月5日,在徐庄镇王庄村的生产车间里,洗料、腌制、炒制、晾凉、包装等工序井然有序地进行着。高利芹穿梭在生产线间,一边仔细检查咸菜的生产情况,一边向记者介绍起自己返乡的缘由。上学时住校,她最常吃的便是母亲炒制的油润喷香的咸菜,离家后,高利芹再难寻觅到同样的美味,于是便萌生了回家做咸菜的想法。

正在炒制的咸菜丝。

说干就干,2013年高利芹返乡。在镇政府的协助下,她办妥各项手续,还享受了租金优惠政策,很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山东馋小格食品有限公司。回乡前,高利芹开过服装店和母婴店,有丰富的实体店运营经验。不过这一回,她决定投身电商领域。

头三年,高利芹一路坎坷。她将网店客服外包给缺乏专业能力的第三方公司,结果第一个经营渐入佳境的店铺被关停;食品行业规则繁杂,她因对规则的不熟悉,曾一次性损失价值10万元的货品。重重困境之下,她一度产生回城重操旧业的念头。好在高利芹认准了电商的发展前景,凭借一股不服输的拗劲儿咬牙坚持了下来。

高利芹正在回复网店的消息。

一切步入正轨后,高利芹决定亲历亲为。她自掏腰包买课,学习不同平台的运营技巧。哪怕打字速度很慢,她也坚持亲自回复客户消息。外包虽轻松,却难以第一时间获取顾客的真实反馈。“每批产品发出三天左右,我就会关注后台消息和评论区,依据大家的意见调整产品口味。” 高利芹说。她主要负责销售,丈夫张峰主导新产品研发。

张峰对产品有着“极致追求”。研发新产品,他会多番尝试、修改,待口味基本达标,会先让厂里员工试吃,再做成小包装免费发给顾客品尝。顾客好评率达到90%,他才会将产品正式上架。一款简单的萝卜干,张峰耗费三个月才敲定最终配方。

张峰对产品研发的高标准,与高利芹对用户需求的敏锐洞察相辅相成,并逐步形成“试吃反馈-迭代改良-口碑传播”循环机制。打开“拼多多”平台,他们的店铺入选了“2024年回头客好店”,辣炒疙瘩丝这一产品在咸菜/雪菜年度畅销榜排第六名。

高利芹研制的辣炒疙瘩丝在“拼多多”平台的咸菜/雪菜年度畅销榜排第六名。

“我们每天生产约3吨咸菜,所用原材料大多来自山亭区的各个村庄。” 张峰向记者介绍。随着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厂里工人增至21人,大多来自周边村庄。生产线上的各个环节已经形成了标准化流程,村民经过培训便能掌握技能,快速上岗。

“高利芹深挖本地特色咸菜产业潜力,创立品牌,拓宽销售渠道,不仅提升了家乡农产品知名度,也为家乡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徐庄镇副镇长宋普介绍,山亭区建设的“榴枣归乡”驿站以青年创业联合会为根基,以发展青年电商为抓手,构建“乡情链”“服务链”“人才链”三链合一的创新创业生态,形成了“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的良好局面。目前,已吸引17个创业团队共72人,入驻9个项目,拥有电商微商网店61家,经营额达 7100余万元,带动村民就业500 余人,户均年增收3000余元。

高利芹研发出的咸菜产品。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公哲明 孙蕊 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