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出去的200亩地为啥又“拿”回来了

2025-02-19 20:58:00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客户端

自2021年与山东鲁供农场签订合作协议,由企业统筹经营田家合盈土地股份农民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合作社)的土地,沂南县岸堤镇田家北村党支部书记田洪涛和社员们省了很大精力。但今年经过协商,田家北村却从共种地块中“拿回”了200亩,由村“两委”自种。

田家北村街景。(资料图)

不是企业管理不精细,更不存在利益分配不均,更何况,发动村民流转土地时,村“两委”创新了“土地入股+分红”、签订协议直接流转、与合作社置换土地、农户间自主置换土地等四种入股方式,挨家挨户动员。眼看村企共建已步入正轨,田家北村为啥这样做?

面对疑问,田洪涛带记者一行来到了石磨工坊探寻答案。

机器运转,麦香扑鼻。田洪涛说:“下一步,工坊生产面粉所需小麦,将全部用本村土地种出的,以自种自收来严格把控面粉的源头品质。今年磨坊新添了几台石磨,200亩地块一年产的小麦,能够轻松满足生产所需。”

田家北村石磨工坊。

与机械化生产不同,该村磨坊采用传统石磨工艺对小麦进行低温研磨,能有效避免高温加工造成的营养和风味流失,最大程度保留小麦的天然风味和营养成分。如田洪涛所说,自2024年10月投产以来,田家北村生产的无添加石磨小麦粉深受市场青睐,他们顺势注册了“田磨匠”品牌,进一步打开了市场,该品牌已成功入驻沂南县所属学校(含幼儿园)食堂用食材定点供货商项目招标平台。

工人正在进行研磨前的淘洗。

从长远出发,如何在生产中获得更多主动权,有效保持小麦粉品质始终如一,经过慎重考虑,田家北村村“两委”决定“拿回”200亩地块,并建立一套严格的管控体系,从选种、播种、施肥、灌溉到收割、储存、运输,各个环节都严格遵循标准化操作流程。田洪涛说,合作社还计划用自种小麦产出的小麦粉,制作手工老面馒头、面条等产品,未来还将依托磨坊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除了村企共建、小麦加工,田洪涛还透露,村里建设的一处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也将于今年投入使用,主要用于小麦、玉米等粮食的烘干、储存。服务中心建成后,将通过租赁和入股的方式,招募合伙人共同经营。经估计,该服务中心每年能烘干2万吨粮食,年净利润可达76万元左右。

石磨小麦粉产品。

可以预见,随着各项产业步入正规,田家北村将有更大能力用于分红或改善民生福祉,村民的幸福指数将沿着这条不断延伸的小麦产业链“拔节生长”。

值得一提的是,为规避合作社运营风险,合作社理事会积极对接农业保险政策体系,加入小麦、玉米“全成本保险+金融”等项目。另一方面,合作社邀请镇上经管站进行业务指导,规范建立账务,严格财务审批流程。正如田洪涛一开始的思路那样,田家北村正在“稳扎稳打”中拼出富裕日子。

石磨加工小麦粉。

“近年来,岸堤镇鼓励各农村党组织以一二三产业融合、集约、高效发展为目标,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为载体,以同心共建行动为路径,因地制宜整合项目资金政策,探索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新路子,不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了支部有作为、土地提效益、集体增收入、群众得实惠。”岸堤镇党委副书记、政协委员联络室主任周玉刚说。

■记者手记

农村产业发展是个复杂的“方程式”。分析田家北村的案例,从发动村内土地流转的四种途径,到合作社土地生产经营细分出的两种模式,再到未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从田洪涛的讲述中,记者不仅感受到这名村支书干事创业的热情和独到的工作方法,更体会到村“两委”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精准施策选择项目的智慧。

实践无数次证明,立足村庄实际,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才更有可能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广大基层干部在发展产业时,切忌照搬照抄,更不能有“一劳永逸”的想法,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既要做脚沾泥土的调研者,又需当改革创新的实干家,让每块土地的产业“方程式”,都有专属“最优解”。

农村产业发展的密码,既在他乡的样本里,也在脚下的土地中。当政策精神转化为因地制宜的实践,当村内资源得到充分盘活利用,当拥有这些本土创新的思路与方式,乡野间自会生长出各美其美的产业图景。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毕泉奇 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