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突破500万元后,村集体又有新打算
2025-02-18 11:12: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新春的暖阳轻柔地洒在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广袤的麦田如同一块翠绿的地毯,1600亩冬小麦在微风中轻轻摇曳,生机盎然。
齐李村党支部书记牛中兴手持图纸站在田间,与95后技术人员王钢一同规划滴灌管网的铺设方案。他的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滴灌技术能实现水肥一体化,预计每亩小麦可增产300斤,按1元/斤算,一年可增收48万元。”这份自信,源于齐李村近年来在科技赋能与人才支撑下的华丽蜕变。
瞄准机械化智能化
村集体收入接连翻番
曲阜市防山镇齐李村的农田。
回首往昔,齐李村的致富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经,该村的亩均收入不足1000元,村民们面临着传统农业的困境。然而,自2019年牛中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一切都开始悄然改变。牛中兴敏锐地瞄准机械化、智能化、“一条龙”生产模式,组建了一支平均年龄28岁的新农人队伍,王钢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王钢是村里新农人中的佼佼者,各种农机操作起来游刃有余。
这些年轻人怀揣着“种好麦子和玉米一样能赚钱”的信念,四处考察项目、研究农机、学习技术,为齐李村带来了新的希望。
小田并大田、无人机喷洒农药、大型拖拉机开进农田、全自动播种机24小时运转……这些新设备的引入,起初让习惯于传统耕作的村民们心里直犯嘀咕。但很快,数据便打消了他们的顾虑。
2020年,土地流转面积由100亩增至400亩,平均产量由每亩800斤增至1300斤,村集体收入50万元;2021年,土地流转面积增加至600亩,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2022年,薄皮小西瓜产量大增,村集体收入突破200万元;2024年,村里土地流转面积增加至1600亩,建设粮食烘干中心,外加房屋租赁、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村集体收入突破500万元。这一组组数据,如同一串串坚实的脚印,见证了齐李村在科技赋能下的飞速发展。
齐李村建设的粮食烘干中心。
“用咱自己的新农机、新农人,把土地种好、种活,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牛中兴的话语中透露出坚定的决心。2025年,齐李村计划建成面粉厂和瓜果蔬菜深加工车间。
从“慧种地”到“做加工”
重塑农业价值链条
齐李村的振兴之路,始于2020年的“种地革命”。
当年,牛中兴创造性地推行“一块田”模式,之后通过流转千亩土地、复垦沟渠路网,在阡陌纵横间“抠”出260亩增量土地。当崭新的徐工拖拉机碾过连片沃野,当大疆无人机在麦浪间编织数字农业的经纬,昔日的“巴掌田”蝶变为智慧农场。与中化集团的全产业链合作,更让传统农民变身掌握现代农技的产业工人。如今,这片“希望田”每年贡献300万元集体收入,成为托起共同富裕的“金土地”。
智慧温室大棚共富产业园。
2021年,4座西瓜大棚在质疑声中拔地而起。村集体包揽基建、培训、供苗,村民只需“拎包种植”即可获得25%销售分成。首批“金晶蜜”礼品西瓜以每斤5元的价格走进超市,村民孔令德数着到账的1.3万元工资感叹:“这比外出打工强多了。”如今,20座智慧温室在共富产业园延展,年产值450万元的目标将“小西瓜”做成了“大产业”。
73岁的村民孔令德管理着一个西瓜大棚。
在粮食烘干中心,全自动生产线在去年秋季发挥了大作用。“过去晒粮看天吃饭,现在烘干塔就是‘定海神针’。”牛中兴轻抚着锥底钢板仓,道出农业现代化的深层逻辑:从“会种地”到“慧种地”,从“卖原料”到“做加工”,每一个环节的提质增效都在重塑农业价值链条。去年,仅玉米烘干就节约成本5万元,而即将投产的面粉厂将让麦粒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跃”。
暮色降临,幸福食堂飘来阵阵饭菜香。原来,村里8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就餐,如今即将放宽至75岁。望着老人们舒展的皱纹,牛中兴又铺开新的蓝图:“今年村集体收入要冲上700万元,让乡村振兴的红利惠及每个年龄段。”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李继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