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势上扬,阳信何以“牛”转乾坤
2025-02-20 11:53: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温店养殖小区内养殖的肉牛。
俯瞰流坡坞镇养殖小区。(资料片)
2023年下半年以来,国内肉牛市场持续低迷,不少养殖户、场及屠宰企业效益逐步收窄、亏损。2024年上半年,有些养殖户处理一头母牛要亏4000余元,出栏一头肉牛要亏1000元左右,产业发展犹如进入了“寒冬”期。据省畜牧兽医局统计,2025年第七周(2月10日-2月16日),我省牛肉均价为55.03元/公斤,同比降低23.41%;活牛出栏均价22.85元/公斤,同比降低17.89%,产业发展压力仍然持续。
在全行业普遍承压的情况下,作为国内肉牛加工及养殖大县的阳信,诸多养殖户及相关企业不仅没有亏损,效益反而逆势上扬。阳信肉牛产业为何游刃有余、韧性十足?近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调查。
散户“退村进区”
规模养殖降低成本
杨建,阳信县温店镇大营村的肉牛养殖户。说起近期肉牛产业发展情况,这位入行15个年头的养殖户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
“尽管普遍认为2024年行情低迷,但我去年年底出栏的这批牛,每头净利润超过1500元,效益虽然赶不上3年前,但在当前大行情下,还是不错了。”2月18日,杨建说,“我们这里的养牛户,绝大部分都跟我一样,不仅没亏,还挣到了钱,不少户挣得比我还多。”
杨建说,他们之所以还能逆势挣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搬进了县里统一规划建设的养殖小区。
阳信县畜牧兽医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阚玉盟介绍,阳信是肉牛传统养殖大县,全县肉牛养殖专业村有36个,平均每4人就有1人从事肉牛行业。过去,养殖户都分散在各村,由于一家一户搞养殖,犊牛购买、场地建设、防疫、饲料购买等所有环节都是各自为战,不仅费时费力,还导致总体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根据产业发展实际情况,该县先后筹资3.4亿元,于2022年前后陆续建成4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引导养殖户“退村进区”。攥“指头”成“拳头”后,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养殖户养殖成本大幅降低。
杨建告诉记者,过去自己在家养牛,受场地限制,一次最多养40头。肉牛养殖,日常管理环节、琐事很多,隐形成本更多,单就说排泄物清理,一天就需要刮两次、清一次,仅此一项,每头牛每天就需要一元的支出。
2022年,位于镇上的养殖小区建成,杨建与周边诸多养殖户搬进小区。“小区不仅为我们提供成本价的饲料,还帮我们争取低息贷款,日常防疫也统一由专业兽医防疫人员负责,同时免费提供疫苗兽药。犊牛采购、粪污处理、设备维修等,也由小区统一服务。如此一来,养殖环境变好了,疫病相应减少了,肉牛品质也相应提升了,关键是劳动效率比过去高了不少。”杨建说,“投入少,肉牛出栏价还相对较高,一反一正,利润自然就高了。”
以贷款为例,过去养殖户一家一户贷款,由于没有政府背书,不仅贷款程序复杂,利息也比较高。而现在由小区出面跟银行协调,不仅贷款手续变简单了,利息也比过去低了不少。“现在贷100万元,每月利息比过去要少2000多元,一年就能省出近3万元利息。加上在小区养牛操心的事少,专业防疫跟得上,生产效率高,隐性成本消失,粗略估算每头牛比过去可节省500元成本。”杨建介绍。
搬进养殖小区后,养殖户按栏位支付租金,一般养殖户租20个栏位(半个棚),年租金3.2万元,可养80-100头牛。而这个租金,仅相当于过去粪污清理的费用。杨建目前租了一个棚,得益于“退村进区”,他的肉牛存栏量已超过180头,规模是过去的4倍多。目前,他所在的温店养殖小区,已有20多位像他一样的养殖散户入住,而阳信县域肉牛规模养殖比例达到87%。
拉长产业链
深加工抵御下行风险
“整个行业,下行趋势其实从2023年就已显现,但我们企业经营额却逆势上扬,产值从2022年的6.7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13.6亿元,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企业的产业链长,通过深加工,极大缓冲了鲜牛肉价格下行带来的冲击。”山东福安清真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福安公司)副总经理马宗瑞说。
福安公司目前有3个养殖场,可存栏3000多头肉牛,同时该集团还有熟食加工企业,鲜牛肉可全部加工成各类熟食。“以我们的一款酱牛肉为例,200克包装的,线下销售价格一般是30元,在高铁站、机场价格为48元,效益肯定比卖鲜牛肉高出不少。”马宗瑞说,“另外,我们还有牛肉预制菜、各类特色深加工产品100多种,可以完全消纳自家牛场产的牛肉。”
阚玉盟介绍,目前阳信已有标准化肉牛屠宰企业76家,年屠宰能力达120万头,屠宰能力列全国县级第一。企业大多采用国际领先的吊宰排酸工艺、精细分割技术和热缩真空包装,可分割出西餐类、韩餐类等200多个产品;同时还研发出牛肉水饺、牛肉酱、牛肉丸等200余种预制菜品,销售网络覆盖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牛肉产品附加值平均提高23%。
科技加持提品质
高技术里出高效
阚玉盟介绍,为从根本上提升阳信肉牛品质,避免低端竞争,阳信当地规模企业已注重向技术要效益。
阳信亿利源清真肉类有限公司通过安格斯牛与蒙古牛、鲁西黄牛、渤海黑牛进行杂交,引入澳系和牛基因,选育出的高端肉牛品系—鲁蒙黑牛,每头牛可增加A3级以上牛肉45公斤、增值约3.6万元。另外,目前该县正在跟天津一家企业共建畜牧种业实验室,通过胚胎移植,致力建设高端雪花牛肉供应基地。
在屠宰环节,阳信目前已引进国外先进肉牛自动屠宰线、智能分割加工线以及铝镁锰净化车间。生产线上,一头活牛到牛胴体仅需2分钟,较传统工艺时间缩短3/4,牛肉鲜度得到进一步提升,也从根本上提升了流通速度。
在肉牛养殖环节,该县已制定肉牛智慧养殖技术规范、优质牛肉生产技术规程等22项肉牛全产业链标准,把标准化生产理念贯穿到“名、特、优”畜产品生产全过程,实现肉牛养殖标准化、科学化,带动全县养殖业在饲料配比、技术推广等形成统一规范,不断降低养殖成本。如建成的国内首个万头肉牛5G牧场,通过电子耳标和智能项圈,对牛进行实时监测、精准饲喂,实现肉牛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精细化管理,养殖成本同比降低10%。
日常饲料,肉牛养殖场户目前已基本做到利用全株青贮玉米裹包式发酵贮存。裹包式贮存具有密闭性好、发酵充分、饲草损失小、适口性好、占地少等特点,饲料养殖成本比传统养殖降低800元/头。
繁养供销无缝衔接
细节里面抠效益
阚玉盟介绍,为降本增效,在肉牛产业发展过程中,他们还根据当地产业实际,探索开展了“屠宰企业+养殖场户”订单养殖模式,实现本地养、本地宰。把分散养牛户的饲养、销售以及屠宰企业的生产、流通与市场无缝衔接起来,目前全县已有22家肉牛屠宰企业与2043家肉牛养殖场户签订了肉牛繁育、供应合同,实行合同繁育、订单养殖,减少牛只跨地域调运,平均每头牛可节省200元的运输、交易费用,进一步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效益。
另外注重保险兜底,让群众放心养牛。将“赔偿力度”全面匹配“风险程度”,为母牛、犊牛投保意外伤亡保险,成龄牛半年以上均可参保。一旦出现损失,每头牛可获赔1.2万元。据统计,截至目前,该县已办理肉牛产业相关保额1.67亿元,赔付257.7万元,有效减轻了养殖户的压力。
为进一步扩大“阳信牛肉”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该县坚持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的模式,开展品牌产品全方位宣传,让品牌“高端化”进一步支撑效益“最大化”。据介绍,目前该县已拥有“阳信牛肉”“阳信鲁西黄牛”等地标认证3个,中国驰名商标、中华老字号、全国优秀牛肉产品品牌6个,有机、绿色等国家级产品认证32个,东坡牛扒、制式皮革等产品先后亮相青岛上合峰会、G20杭州峰会等。“阳信牛肉”成为市场绿色通行证。
以进境肉类指定监管场地、汇阳通达冷链物流港为核心,该县还建设了牛智谷产业园,叠加通关保税、智慧冷链、数据中心、标准生产、综合检验五大功能,使牛肉通关时间缩短2/3。按照年查验量4万吨计算,全年可节省企业资金640万元、利息1000万元。
“另外,养殖户进小区后,还利于市场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这也便于养殖户们及时调整。系列降本增效组合拳的打出,保证了养殖户、场及加工企业的效益。”阚玉盟总结说。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王星 通讯员 翟成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