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花越来越近,卖花越来越远
2025-01-11 11:10: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春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了。菏泽60余万盆催花牡丹正陆续走进千家万户,为人们的节日生活增添了一份喜庆。在菏泽催花牡丹主产区——牡丹区牡丹街道、黄堽镇等地,进入腊月,到处呈现一派忙忙碌碌、人来货往的热闹场景。走进花农李海中在黄堽镇的一处智能温室大棚,一盆盆株型健壮的催花牡丹排列整齐,含苞待放,工人们忙着挑选、捆扎、包装、发运。
李海中正在自家的智能温室大棚管理牡丹。
“这一季,我种了4个棚,1.5万多棵牡丹,长势非常好。北京、上海、广州的客人,都从这里进货,估计要一直忙到年根。”李海中言语间都是牡丹种植带来的喜悦。
从輷(hōng)车子(木制独轮车)运到广州到“触网”销售,从“薰花”“烘花”到实现智能大棚控温、控湿……菏泽催花牡丹在冰雪中绽放出绝代芳华,走进千家万户,走出一条溢满花香的致富路。
一朵花,两座城
輷车子闯出一片天
“运往广州的催花牡丹已经基本销售完了,这两天就回家。”1月7日,牡丹区牡丹街道花农赵弟栋在电话中告诉记者,“我这季准备了1200盆催花牡丹,相比往年,少了一些,‘大头’还是在家里的温室大棚里。”
每年农历十月下旬,菏泽广大花农就开始为南下做准备工作,这已经成了当地的习俗。
不过,去年花农不再集中装车、一同出发,而是通过物流或拼车的方式灵活运输。“这样更方便,节省人力、物力。”61岁的李洪曾有30多年的南下催花经验,去年他选择拼车的方式南下。
李洪告诉记者,他跟着他的爷爷第一次南下是在1979年,在这之前,他爷爷就曾跟着他爷爷的爷爷一块南下。菏泽老一辈牡丹从业者赵守文于1915年前后所著的《菏泽牡丹史》中记载:“菏泽花农春节催花,京津、苏杭、福广皆有人去。”广州《番禺志》中也有记载,清朝时期,广州当地人就把南下催花的菏泽花农称为“牡丹商”。
那时候没有汽车、火车,交通不便,如何前往广州?广大花农都是用輷车子将用于催花的牡丹推到济南的泺口码头,然后装上黄河里运送货物的“平头摆”木帆船,顺流而下到达天津。从那儿再换上海船,沿海岸线到达珠江入海口,再沿珠江逆流而上到达广州。这便是当年花农嘴里的“海路”一说。
工人们正在打包牡丹进行发货。
赵孝庆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南下的催花牡丹专家,据他考证,催花牡丹也有“陆路”南下之说。
“在清末以前,菏泽花农种植牡丹的主要收入来源于销售牡丹苗。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花农便将牡丹打包,然后装上輷车子,一路向南销售。”赵孝庆说,花农一路向南走,经河南、湖北、湖南直到广东。
花农正在大棚里进行催花。
花农们边走边卖,越卖越少、越卖越轻、越卖越贵。“自长沙至广州,天气越来越暖和,带土球的牡丹开始发芽、开花,当地人买了以后栽种到地里,慢慢观赏。菏泽的花农总结经验,发现菏泽的牡丹冬季可以在广州等地自然开花,于是开始了南下之旅。”赵孝庆说,广州人爱花,也为菏泽牡丹南下广州提供了市场条件。
一朵花,两座城。自此,菏泽人出技术和种苗,广州人出场地、找销售渠道,这种合作模式一直延续到现在。
科技加持,三代变革
一枝花傲立寒冬
小寒时节,户外寒气逼人,菏泽一座座催花牡丹智能大棚里却暖意融融。
“现在棚内温度19℃,你看牡丹都‘咧嘴’了。”菏泽诚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洪勇指着棚里挂着的温度计笑着说。记者注意到,在基地,每一座大棚里都有两台大功率温室专用热泵,为催花牡丹营造类似春天的生长环境。
智能化温室大棚实现了科学控温、控湿、调节光照,催开的牡丹花更大、色更艳。图为李海中拿着温度计查看棚内的温度。
菏泽牡丹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史料记载,早在唐朝,人们就利用牡丹的生态习性,将其置于土窑,四周以火烘,促使其提前至春节开花。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一书中记载:“常有不时之花,然皆藏土窑中,四周以火逼之,故隆冬时即有牡丹花。”当时称“薰花”“烘花”“烤花”“堂花”等。时至今日,菏泽一些上了年纪的花农,仍将催花称为“薰花”。
“有一些花农不愿意南下,就在家里研究‘薰花’。”花农赵经刚回忆,一开始垒火道烧柴草,那个时候也没有温度计,都是人守在土窑旁,用手来感受温度,“大伙儿整宿整宿的不睡觉,‘薰花’讲究火候,怕温度高了提前开花,更怕温度低了不开花。”
温室大棚内一盆盆催花牡丹已经含苞待放。
后来,有人开始建设催花塑料大棚,烧煤供热。大约从2017年开始,催花大棚改为气、电加热。现在牡丹“住”进了智能化温室大棚。
“智能化温室大棚实现了科学控温、控湿、调节光照,催开的牡丹花更大、色更艳。”李洪勇说。
一枝牡丹,三代变革。借助花农的智慧、科技的加持,菏泽催花牡丹给凛冽寒冬带来醉人花香。
“触网”销售,“云端”争春
催花牡丹卖全国
“直播间的老铁们,这盆紫二乔提前一年上盆,根系粗壮,枝繁叶茂,共19个花蕾。”1月5日晚上8点,牡丹区花农李丰富又在抖音直播间里吆喝起来,他的背后是一盆盆花蕾初绽的催花牡丹。他告诉记者,元旦后,生意好的时候,一天线上能销售700多盆。
花农在大棚里进行直播。
菏泽牡丹以其花大、型美、色艳著称,拥有9大色系、10大花型、1308个品种,颇受市场追捧。“我这季培育催花牡丹近20万盆,共计58个催花大棚,差不多占全市的三分之一。”菏泽市花木协会会长、菏泽绿美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文起告诉记者,随着电商直播的崛起,新一代花农大多选择在家催花、线上销售,直播成为催花牡丹的主要销售渠道。
新一代“催花人”借助“互联网+”,催生并实践着新的生产、包装、营销理念。
据统计,在牡丹区,线上牡丹经营商户有1.2万余家,一盆盆催花牡丹“云端”争春,约有七成通过线上渠道走向全国。销售区域由北京、上海、广州、济南等十几个重点城市扩展到北至漠河、南至昆明的全国各地,实现了渠道、区域、运输模式的全方位转变,提高了菏泽催花牡丹的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随着销售方式的转变,近年来,菏泽催花牡丹由传统大盆扩繁为大盆、小盆和案头牡丹,同时注重产品包装的创新和提升,通过设计精美的包装盒和定制“中国牡丹之都”logo花盆,满足了消费者对催花牡丹品质和审美需求。
菏泽牡丹销售渠道由传统的“花市”转向新兴的触网“云销”。图为花农正在大棚里打印网上订单。
此外,菏泽催花牡丹产业还积极开展线下销售活动,与各地的花卉市场和花店合作,将催花牡丹推广到全国各地,促进花农增收。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郜玉华 蒋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