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17)|工作跟人生一样,是一个过程,每一步都不能省略

2025-01-11 10:00: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第五章 呵护·高原需要高境界的人

工作没有滋味,滋味是全靠咂摸出来的,越咂摸越有滋味。

2.工作跟人生一样,是一个过程,每一步都不能省略。

年年都有几名新分配来岗巴的大学和中专毕业生。这些从象牙塔里走出来的有知识的年轻人,渴望在新的岗位上一展身手。郑康就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然而,当郑康在县食堂吃了一个月的饭菜以后,就萌生了调离岗巴的想法。

县食堂坐东朝西,是土坯房,屋顶用铁皮覆盖。多年来,由于县食堂吃饭的人员相对固定,极少剩菜、剩饭,所以连一头猪都没有养,因为也没有多余的泔水去喂它。夏天里,食堂里的蔬菜就是土豆、白菜、萝卜轮流“坐庄”。就这“老三样”,常常也会青黄不接,冬天会有少量的腌酸菜、海带丝。粮食就是稀饭和玉米窝窝头、糌粑窝窝头,偶尔有白面馒头和面条,面条一个月只能吃上一次。食堂里有一台笨重的手动压面机,吃面条的时候,孔书记就和大家一起摇压面机,累得满头大汗。孔书记还经常将妻子寄来的干豆角、干茄子和大枣送给食堂。

郑康是县委办公室机要科的一名科员,多才多艺,收发文件电报、编会议简报、写美术字、冲洗黑白照片他都能干,每次县里开会,主席台上的横幅都是他写的。

当时,岗巴没有电,靠柴油机发电,每晚供电两个小时,仅照明用。郑康向往有电的日喀则地区,他跟我说,很向往一周能吃上几顿绿色蔬菜的地方。岗巴县食堂顿顿都是白菜、粉条,就这还要经常断炊,他都吃腻了。

看到有些人调走了,郑康也坐不住了。

有一天中午,郑康发现在吃饭的人里面有几个陌生的面孔,觉得可能是上面下来的什么工作组领导。等这几个人吃完饭在大街上散步的时候,郑康想凑上去和他们搭讪,寻求调离岗巴县的机会。

郑康在不远处跟着他们,一位戴眼镜的人回头一看有个年轻人,便招手让郑康过去,问他是哪个单位的。郑康忙说,自己是县委办机要科的。那人说, 你看这墙上的标语有点儿表述不清楚,给你们领导说说,能不能把它换了,将标语换成“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民族团结”。郑康点头说行。

下午,郑康向县委办主任做了汇报。主任让他带两个人抓紧落实。第二天早上,几个醒目的红色大字就赫然出现在墙上。

从乡下调研返回县里的工作组里那位戴眼镜的领导,下车第一眼就看到这几个新写的“发展国民经济,巩固民族团结”的大字,说换得挺快嘛。他老远看见郑康,就招手说:“小伙子,过来。”郑康走近后,对方便问他叫什么名字,老家是哪里的,哪所学校毕业的,谁写的这个美术字,等等。郑康一一做了回答。那位领导接着说,没想到岗巴虽然偏远,但工作效率这么高。郑康嗫嚅着想把调离岗巴的想法说出来,但是话到了嗓子眼儿就是说不出。

郑康爱面子,觉得想调走是件不光彩的事,但又急切地想走,那段日子他整天魂不守舍。

孔书记发现郑康不大对头,就在一个晚上找他长谈了一次。那天晚上孔书记让我也一起听听。说是给郑康谈,其实是对我们俩谈。

那天孔书记不知道从哪儿弄来一壶青稞酒,端来一盘榨菜,他陪着我们一边喝一边说。他从自己上学开始说起,先是务农,后当兵、复员、做工,一直到岗巴,每一步都是踏踏实实地走的。他说,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比如这青稞酒,它酿成也需要一个过程,得先种青稞,然后除草,让青稞长大,收获,再磨碎,加酒曲,发酵,出酒,每一步都不能省略,每一步都不是浪费,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端酒杯的时候,要想一想酒背后的东西。工作也是这样,每天做的工作都不是简单的重复,也是个过程。我们要享受做的过程。还比如,你去看电影,要排队买票,排队很不舒服啊,但是排队也是看电影的一部分啊。对不对?这样就有趣味了。工作没有滋味,滋味是全靠咂摸出来的,越咂摸越有滋味。

那次,他跟我们谈到深夜。

孔书记的话,让我想起来一件事。孔书记是个讲卫生的人,常年保持晚上睡觉前洗冷水澡的习惯,脏衣服从来不等到第二天洗。但在牧民的帐篷甚至羊圈里他照坐照卧,牧民递过来的酥油茶、青稞酒,还有抓过的糌粑,他都接过来喝下去、吃下去。我把这些说给郑康听。郑康说,孔书记思虑深啊,在他眼里,民族团结比天高。巩固民族团结,也是一个过程。

郑康心里的疙瘩慢慢解开了,可是,没过几天,看到又有人调走了,他又动摇了。孔书记就批准他休假一个月。

等休假回来,郑康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他对我说:“在西宁火车站换乘长途汽车,经过两天两夜的颠簸,车子停在了布达拉宫脚下的广场上。广场是用青灰色的大块石板铺成的,阳光照在上面,好像会把石头融化掉。我第一个跳下车,深深地吸了口气,我闻到了空气里飘着糌粑和酥油茶的味道。有几个四十多岁的汉族男女,走起路来有些吃力,他们缓缓从车上下来,靠着车身努力调匀气息。我与他们聊天,知道他们是‘老西藏’,每一次回内地休假返回后,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反。有的人从格尔木就开始吃药了,但是高反还是不断,走了一路,适应了一路。我问他们为什么要回西藏,他们说,青春都留在西藏了,最美好的时候都留在这里了,不来,心里放不下。我的心咯噔被戳了一下,那一刻,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孔书记。”

孔繁森在主持工作会议。

后来,郑康经常找我,我就跟他讲和孔书记在一起的那些事儿。郑康越听越感兴趣,越听越觉得孔书记了不起,不再有调走的想法了。此后,他也像孔书记一样,在停电后点上蜡烛读书,沉下心来,把工作做得有条不紊。

孔书记也愿意找他谈话,一谈就谈好久。他说,孔书记说的那句话,让他受益终生。我问他是哪一句,他说:“工作没有滋味,滋味是全靠咂摸出来的,越咂摸越有滋味。”郑康说,每次跟孔书记谈完,都感觉浑身有用不完的劲儿。孔书记告诉他,成功虽然需要机遇,但关键还是要看个人有没有实现目标的雄心,这雄心就是原动力。这原动力就是东方红拖拉机里的柴油、北京吉普车里的汽油。有了动力,就要去努力,机遇总是给有准备的人。为了随时而来的机遇,就要脚踏实地,一切皆有可能。

郑康说:“我不走了,我要等岗巴县食堂每顿都有新鲜蔬菜吃了,等岗巴县老百姓都用上电了,再考虑调走。”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可是身在雪域高原,却都愿意往低处走,因为那里有氧气,那里舒适,可是高原呢?如果没有人,高原就是一片死寂,高原需要高尚的人,高原需要纯洁的人,高原需要高境界的人。

孔书记是,被他感染的郑康也是,我靠近他们,争取也是。

未完待续……

点击查看《雪线上的奔布拉》连载已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