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打包”耕种全村耕地

2024-12-28 17:08: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今年58岁的高景戏,从1999年开始在村里担任村“两委”成员。2021年,村班子换届,他担任博兴县城东街道高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当了25年村干部的他,今年给村里办成了一件大事——规模种地。

“我就想带着村民们一块儿干点事,多为村民谋福利。”高景戏说。

村办合作社

流转全村土地

2023年,街道组织辖内村干部到烟台市考察学习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经验。高景戏非常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仅在考察现场认真听、仔细记,还专门买回来一本书,跟村“两委”成员一起学习研究。

经过认真研究讨论,同时广泛征求村民意见,高家村村“两委”决定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流转土地种粮食。

高景戏介绍合作社种的麦田。

“如今村里种地的村民,年龄都偏大,好多不愿再种了,也不容易接受新事物;一家一户分散种植,市场竞争力弱。我们就想着领办合作社,把村里的地归拢起来,集约化、规模化种植,引进运用一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再搞稳妥一些的订单农业,让村民们增收有保障。”高景戏说。

2023年10月,高家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博兴县高家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村里1562亩地,与博兴县金种子有限公司签订订单合同,帮公司繁育小麦种。在城东街道党工委帮助下,合作社申请到了鲁担惠农贷,从博兴农商银行成功贷到200多万元。

通过村民大会表决同意,土地流转后,合作社按照土地等级给流转费,一级地1500元/亩、二级地1200元/亩、三级地600元/亩。“签完土地流转协议,小麦还没种上,合作社就把一年的流转费先打给村民了,所以村民们都很满意、很支持。”高景戏告诉记者。

跨村引水

抗旱保收成

1500多亩土地“化零为整”后,由村“两委”的4名成员和另外一名合作社理事来打理。其中,年龄最大的高崇庆65岁,其他人都是50多岁。合作社直接购买社会化服务,耕种管收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因为有了规模,土地成方连片,合作社有了议价权,服务费往往比市场价要低。

“收小麦35元/亩,收玉米60元/亩,仅收获环节,我们就能省不少钱。”高家村村“两委”成员高学峰告诉记者。

让高景戏没想到的是,今年的春旱,给他们出了道大难题。

高景戏(左)与山东省农科院派驻博兴县挂职科技副县长孙家波(右)介绍讨论麦苗生长情况。

2014年3月,高景戏与合作社理事们几乎天天到麦田里查看墒情,到3月下旬,眼看着地不浇不行了,他们决定从5里地以外的跃进河跨乡镇引水。通过多方协调,高家村先用大泵站将水引到本村田间地头的水沟里,再用10台柴油机小泵将水抽到麦田里。因为实在是太旱,跃进河的水也是抽一两天就得停下攒一攒。就这样,一边抽,一边攒,整个合作社的麦田,用了半个月才浇完一遍水。

5月份,小麦进入灌浆期,可天气依然干旱,周围河沟里也已经没了水。经县、街道帮忙协调,终于从引黄济青渠里放出水,又浇了一遍。6月,合作社的小麦顺利收获,平均亩产约820斤。按照与金种子有限公司的订单合同,按照1.35元/斤全部出售,比市场上普通小麦的收购价每斤约高出0.1元。“在今年这么旱的情况下,有这个产量,已经算是不错了。雨水好的年景,平均亩产过千斤。”高景戏说。

村“两委”成员

重实干会盘算

2014年秋天,合作社的玉米也实现了丰收,平均亩产约1200斤-1300斤。“因为今年行情不好,180万斤玉米都还没卖,但就算按照目前的价格,我们也还有账算。”高景戏告诉记者,如果合作社卖完玉米后仍有利润,还会再按照“20%分给村民、20%留给村集体、60%用作合作社后续运营资金”来分配。

合作社收获的玉米。

收获玉米后,因村里正在搞高标准农田建设,合作社有意推迟了小麦播种的时间,并且与河北省一家面粉厂签订了小麦订单收购合同。“因为种得晚,在今年普遍出现旺长的情况下,我们合作社的小麦没出现旺长,节省了一笔镇压控旺费用。”高景戏说。

高景戏表示,种粮食要想挣钱,一定要精打细算,在耕种管收各个环节,尽量压缩成本。还要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理念,比如,今年种玉米,合作社根据地块特点,应用了宽窄行种植技术,使亩密度达到5000株以上,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产量。另外,在品种选择上,尽量选择有名的,尽量从大公司购买。同时,用的农资,也尽量选大品牌。

高景戏(左)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新修的水渠和泵站。

“干农业,一定要扑下身子实干。今年种小麦,我们村‘两委’几个老伙计用电动三轮车把7万斤种子和1420袋肥料运到田间地头,装卸都是自己干的。”高景戏说。由于实干担当,带民致富能力强,2024年6月,高家村党支部获评滨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任治安 通讯员 顾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