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区:乡村振兴奏响新时代田园交响曲
2024-12-11 15:56:00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初冬,走进东营市东营区的乡村田野,一片片绿色的麦田、一栋栋浅白浅蓝的大棚、一个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让人仿佛踏入了一幅生动的现代农业画卷。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东营区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高标准推进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规划建设,大力提升粮食产量,聚力乡村建设和治理,奏响了全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田园交响曲。
牛庄镇双福花卉福盛基地内,工作人员正在对红掌进行日常管理。
治盐碱,多产粮
现代农业展现活力
冬日暖阳万物藏,岁月沉香悦时光。
在文汇街道王营村的稻米加工厂里,机声轰鸣,金黄的富硒稻被送进成套的自动化碾米机器,经过色选机精选后,白花花的大米流淌而出,厂房里稻米的清香扑鼻而来。
“今年的富硒稻谷产量比去年还高,真是个好年景。”种粮大户李占付说。
文汇街道积极推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富硒水稻产业发展模式,把“赤云粮仓”富硒大米产业作为盐碱地特色农业产业项目来推动,目前王营村、兰赵村及周边村庄发展的耐盐碱富硒水稻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500亩。收获的水稻在王营村加工后,依托“赤云粮仓”富硒大米品牌统一包装、销售。
“我们的大米通过产业标准化生产、机械化加工和品牌化销售,眼下已经接到了110吨的大米订单,正在积极组织生产。”兰赵村党支部书记周海彬说。
粮稳天下安,东营区全力保障粮食安全。今年全区夏粮收获面积18.27万亩,实现单产416.51公斤、总产7.61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15%、2.3%。秋粮生产总面积21.8万亩,其中玉米16.6万亩,大豆0.8万亩,水稻1.2万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3.03万亩,其他0.17万亩,超额完成东营市下达的任务。
东营区通过实施小麦、玉米规模种植主体单产提升项目,全力落实包衣良种、深耕深翻等小麦关键技术,集成推广合理密植、病虫绿色防控、精量播种等玉米田间管理技术,着力提升小麦和玉米单产。通过深耕深松土壤、铺设暗管排盐、增施有机肥料进行盐碱地改造。通过强化高校院所合作,引进培育耐盐优良品种,推广间作套作种植模式,有效提高土地产出能力和生态效益,让一片片曾经白花花的盐碱地变成了丰收的沃野。
今年以来,东营区扎实推进总投资3760万元的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项目,整治盐碱地982亩、计划新增耕地687.4亩。2024年,东营区盐碱地绿色发展经验入选全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近年来,东营区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通过优化产业发展、深化主体培育、强化品牌建设。目前全区共有现代高效种植设施1422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6个,机械化应用综合率达95.5%。还因地制宜打造了“西薛富硒地瓜”“湾杨对虾”“吕韵西瓜”等一批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在丰富群众“菜篮子”的同时,鼓起村民“钱袋子”。2024年,东营区实施总投资12.25亿元的19个现代农业项目,先后获批创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解决承包地细碎化试点,获得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省级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等荣誉,农业农村整体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借助城乡融合发展的优势,东营区大力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一体化推进示范片区建设,提升整体风貌,整合乡村旅游资源,拓展农业多重功能,东营区新打造高品质乡村休闲旅游线路4条,归寻小院、半日闲院等6个农文旅项目相继投入运营,开辟了“农路变景点、农区变景区”的农文旅融合新路径。
依托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及和美乡村建设,东营区将20余个乡村旅游重点村,串点成线,连线成片,打造独具特色的高品质沿黄乡村休闲旅游线路。通过常态化开展“周末请上车”“黄河大集”等活动,在盛邦农业、双福花卉等11个特色园区常态化推出休闲采摘、教育研学等活动,全区的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已成为市民近郊游首选“打卡地”,拉动文旅消费1600余万元。
六户镇城南农业公园的福禄长廊。
强设施,重生态
现代农村展现和美
通衢连阡陌,村居美景如诗画。
2024年,东营区积极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助力城乡一体化发展。
通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农村供水管网维修改造以及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项目,保障农村群众出行方便、饮水安全、住房温暖。眼下的东营区村居面貌日新月异,农民们淳朴自在的农家生活,链接上了现代文明的各种便利。
地处东营市区南边的六户镇武王村,有着种植西红柿的传统。可是前些年因为村里道路泥泞,村民们销售西红柿时时常受阻。前年,村里通往大棚区域的泥泞道路,通过“四好农村路”项目建设,修成了宽阔平坦的武王路,并连通了去城里的大路。
“我家3亩大棚,每年种西红柿的收入有18万元。现在的路修得可好了,不光我们卖西红柿方便很多,还有很多游客节假日带着孩子来大棚里采摘,这又增加了我们一块收入。”菜农张小素说。
通过不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东营全区农村公路实现等级路占比、等级公路铺装率以及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比例均为100%,全区“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全覆盖,获评“四好农村路”省级示范县。一条条平坦畅通的农村公路,打通了乡村振兴的“微循环”,带动了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为乡村带来了勃勃生机。
在东营区水利局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牛庄镇施工现场,一派忙碌的景象。“牛庄镇项目涉及13段镇街主管道和35个村(社区)的内部管网及配套供水设施进行改造。通过本次改造可以改变原先建设标准较低、使用年限长、老化病害严重等问题,让城乡群众同饮一网水。”牛庄镇施工现场负责人介绍。
据了解,东营区正对龙居镇、史口镇、牛庄镇、六户镇、辛店街道、黄河路街道、文汇街道、胜园街道等8个镇街及商贸园,及辖区内136个村庄(社区)现有老旧供水管网及设施进行更新改造,改造主管道达100公里,并新建1处区级农村供水保障运行管理数字化平台,城乡供水保障能力稳定在98%以上。
东营区扎实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统筹做好城乡环卫保洁工作。目前全区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覆盖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10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和3个集中居住社区污水处理站实施改造提升工程,实现黑臭水体动态清零。持续推进农村改厕行动,完成农村抽厕21928户,维修217户,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4%。农村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电代煤等工程全面启动。
在全区农村清洁行动中,东营区实施村庄清洁行动“春、夏季战役”,累计整治卫生死角106处,完成41个村庄、55公里弱电线路捆扎。开展村庄周边环境集中整治,年内累计清理生活垃圾9100吨、沟渠45公里、水塘34口、农业生产废弃物61吨,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一个更美、更绿、更洁净、道路更通畅的新农村,绽放在了东营市区周边。
针对农业绿色发展,东营区系统抓好农业生产全环节污染控制,不断优化农业农村生态环境,全区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实现全覆盖,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19%,禽畜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6.89%。
山东蓝海逸园生活基地外景。
党建引领聚力
奏响融合发展乐章
党建引领聚合力,融合赋能促发展。
乡村振兴离不开有效的治理。东营区坚持以党建为引领,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主线,统筹推进乡村各类组织建设,持续完善乡村治理体系。
龙居镇麻湾西瓜种植区西靠黄河,因这里独特的沙质土壤,麻湾西瓜一直闻名遐迩。在冬日的龙居镇麻湾西瓜高标准种植基地里,大棚内的一排排立体种植西瓜生机盎然、煞是喜人。“我们村都是沙土地,所以种出来的西瓜皮薄,味甜,特别好吃。”小麻湾村党支部书记李磊说。
龙居镇坚持党建引领,依托“龙居甜源”乡村振兴衔接推进区,立足麻湾西瓜产业优势,探索形成“龙头企业+支部领办合作社+农户”农村共建共享机制。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就业务工、产销对接、资产入股、收益分红等方式,形成了多元增收、品牌增效的新业态,有效带动了村民和村集体经济增收。
“党建引领有效推动了麻湾西瓜产业提质增效,共带动20个村集体增加收入。全镇1万余亩麻湾西瓜,年产值达到8000万元左右。”龙居镇小麻湾村党支部书记李磊介绍。
东营区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持续深化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三年行动,探索建立村党组织书记动态管理暂行办法、激励担当作为二十条措施,择优重点培养锻炼优秀村党组织书记10名,全区示范村党组织数量达到40%以上。
东营区从区直部门单位选派46人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建立健全派出单位“捆绑帮扶”等机制,26个帮扶村被纳入跨村联建片区,借助社区市集、文旅市集等带货20余次,带动“麻湾西瓜”“龙居肉丸”“西高红薯”等60余种特色农产品增效10万斤以上,带动增收30余万元。
在东营区的农村大地上,一股股文明新风正在悄然兴起。
近日,在史口镇东一村文明礼堂,新娘孙宜铮在这里举办了节俭又隆重的婚礼。没有锣鼓喧天,没有豪华的迎亲车队,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全程提供服务,一对新人用文明、简约的方式度过了人生中的重要时刻。
“我们是移风易俗文明新风的直接受益者。要在以前,办场婚礼花四五万元很正常;现在,村里的文明礼堂办婚宴每桌只需400元,一场婚礼能省两三万元;而且亲朋父老不用跑远路就能聚到一起,这种感觉特别好。”孙宜铮说。
建设文明礼堂是东营区推动移风易俗的一项重要举措。“东营区是市婚俗改革试点,积极推进婚俗领域移风易俗,因地制宜打造礼堂式、集约式、移动式3类文明实践喜事大厅,以喜事新办场景引领喜事简办风尚,让文明新风深入人心。”东营市东营区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宣传部部长杨奎强介绍。目前,东营全区各镇(街)已建设文明礼堂类喜事大厅18处。
为了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东营区在所有行政村全部建成了“五有”文明实践站并推送了年度重点文明实践项目120余项。这里还高标准打造了最美发布厅,推出了中国好人候选人、山东好人候选人、最美东营人候选人等一批先进典型人物。这里发挥吕剧发源地优势,打造沉浸式吕剧《时殿元》、现代吕剧《红枣树下》、吕剧小戏《都是贪心惹的祸》等剧目,让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人心。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东营区加强乡土人才培养,建成省、市级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基地8家,省级科技特派员队伍达到48名,并以此全面带动提升农民技能。目前全区228名农民获评初、中级职业农民职称,92名“土专家”“田秀才”进入乡村人才师资库。
随着构建乡村善治新格局工作的持续开展,东营区持续推进基层党组织体系网和社会治理网“两网融合”,落实干部包片、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模式,发挥党员联户“街巷长”制度的撬动效应。深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实体化运行,分类解决各类民生事项和矛盾纠纷,总体化解率达到90%以上,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近年来,东营区以激活农村资产资源要素新动能为目标,持续开展农村集体“三资”清管行动,不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今年以来,累计整改问题合同1510份,追缴承包费、租赁费等3027.5万元,清收债权2867万元,收回土地等资产资源1.27万亩,年新增村集体收入1692万元。
东营区构建长效化监管体系和制度,搭建智慧平台,创新建立“七步工作法”流程,坚持以标准化的理念推动农村“三资”精准监管,让农村集体“三资”情况更加公开、透明。因地制宜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通过盘活村集体运营资产资源,形成了资产盘活型、物业经济型、村企合一型、产业带动型、资源开发型、抱团共富型等6种新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唐峰 通讯员 王国亮 赵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