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里“红色胡同”,“公益教育”启智

2024-12-16 15:34:0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都

在济南市莱芜区寨里镇的嬴汶河畔,有一个边王许村。村中有一株千年银杏古树,从此西行百余米,村街南侧的第一条胡同就是当地有名的“红色胡同”。

“这一称谓始于20世纪50年代,渊源更早。”村党总支书记边建东说,1937年“七七事变”后,我们党在边王许村开展工作比较早,革命思想传播迅速。1938年夏天,在这条“红色胡同”的一处院落里,寨里镇历史上首个中共党支部开始酝酿。同年10月,边王许村党支部在该村学校内宣告成立,直属莱芜县委领导。“当时,胡同里住着十户人家、76口人,先后参加抗战等革命工作的19人,出了4位烈士。”11月21日,边建东向前来参观的寨里中学学生介绍,他们当时大多是不到20岁的孩子,有的个子还没有发的步枪高。

新中国成立后,这条胡同中被认定的烈属有3户、军属有5户。20世纪50年代,驻边王许村工作的同志就借住在这条胡同中。几年接触下来,驻村工作的同志对胡同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很熟悉。他列举总结了上述情况后感慨道:有些两三百人的村庄,也不如这条胡同“红色”的分量重!从此,“红色胡同”的说法就在当地传开了。

边王许村党总支书记边建东(右一)讲解“红色胡同”的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红色胡同”当年走出去的19人中,有4个女娃娃。边建东表示,她们当年接受革命思想,最终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走上抗日救亡之路,与边王许村重教兴学的环境氛围不无关系。

早在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边王许村即已兴办义学,为普通农家子弟提供免费读书的机会。辛亥革命后,村义学于1913年前后改为“国民小学”;1919年,该小学又开设了一个女生班。随着乡村教育的快速发展,不少人家有了让孩子到高等学府深造的念头。时任小学校长边隆培,与村中长者、学校教师反复商议后,于1920年创办了边王许村教育会。

“当年教育会的宗旨就是发展教育,提高村民文化素质。”边建东介绍,具体来说,就是让村里的孩子到了一定年龄后都能读书识字。教育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块:一是村里划的10亩“学田”的租金,二是各户按耕地亩数摊派的捐款,三是林业会划转的部分收入。

边王许村林业会的成立早于教育会。清末民初,边王许村西、南两面的河岸边有大片的淤积河滩,长满芦苇、茅草等。为有效利用这些河滩地,村里在1917年成立林业会,订立了“林会公约”。其中,最重要的约定是按照各户居住位置划片、按各片人口数将河滩地分段,明确各自的植树任务。

据村中老人介绍,数年之后,河滩上遍布成材树5万余株。每年林业会的树木收益,扣除树苗及护林员的开支,划拨三成给教育会使用。有了稳定的资金支撑,教育会明确并落实了三款助学章程——村里应该上学的孩子,不论男孩还是女孩,都在村小学免费就读;聘请教师等相关费用、季节福利由村里承担,教学成绩突出者另有奖励;凡升学到村外读书的,由教育会资助书籍费、制服费和学杂费。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边王许村兴办“公益式教育”,不仅点亮了农家子弟长知识、长见识的未来,也开启了一方民智。“这就为后来革命思想的迅速传播,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边建东说,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从土地革命到扫除文盲,党的各项工作在边王许村都开展得轰轰烈烈,有声有色。

古树乡情,红色传承。进入新时代,边王许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古老乡村换新貌。“近几年,我们翻新了‘第一党支部’旧址,着力打造‘红色胡同’、村史馆等宣教阵地,让红色资源更好助力乡村振兴。”边建东说,如今,来村参观的大人孩子越来越多,“红色胡同”也越来越红!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 通讯员 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