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路“笤帚+”,加出大市场

2024-10-10 15:26:16 发布  来源:农村大众报

深秋时节,走进商河县郑路镇新材料智造产业园内,空气中弥漫着高粱秸秆的清香,工人们正忙着编织各式笤帚,地上整齐排列着等待装箱的成品。“这一箱笤帚即将发往美国。”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徐志辉介绍。

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是产业园内的龙头企业,专注于笤帚加工。与普通笤帚不同,这里的笤帚多为手工制作。经过手艺人的巧手加工,高粱秸秆与彩线相互交织,笤帚瞬间“华丽变身”,成为一件件精致的艺术品。“郑路镇的手工扎制笤帚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清朝。经过几代匠人的传承与创新,如今已形成了地方特色鲜明的六步扎绑技艺:选料、浸泡、捆扎、成型、整形、晾晒。”徐志辉说,“我们在传统基础上不断进行设计升级,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比如在笤帚把上编织‘福’‘喜’‘吉’等吉祥图案。”

除了常见的扫地笤帚之外,还有适用于扫床、刷锅的笤帚以及笤帚挂件等多种衍生产品。“这个笤帚挂件的灵感来自一位台湾客户,当时他让我制作几款方便携带的小笤帚,寓意扫除霉运,没想到一推出就深受年轻人喜爱。”徐志辉回忆道,“后来我发现,有些地方还有送笤帚的习俗,于是开始制作礼盒装,供顾客走亲访友使用。”

抓住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仪式感的趋势,徐志辉推出了笤帚+ 粽子、笤帚+鲜花等组合的礼盒,适用于春节、婚礼、探病等多种场合。如今,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的笤帚相关产品多达110余种,主要销往美国、荷兰、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年出口量达到80万把,出口贸易额超700万元。根据欧美人的使用习惯,徐志辉还对笤帚进行了改良:“他们主要用笤帚打扫庭院落叶,又怕破坏草坪。针对这些需求,我们出口的笤帚把柄加长,便于站着打扫,同时笤帚苗也更长更软。”

为扩大原材料供应,2021年,在郑路镇政府的帮助下,徐记工艺品公司在河西陈村流转了150余亩地,引进了优质高粱苗和芒草等笤帚加工原材料新品种,进行试种和育种实验。“这种高粱纤维柔软耐用,非常适合制作笤帚。在政府的支持下,原材料供应和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徐志辉表示。

郑路镇的笤帚产业不仅依托单个企业,还逐渐形成了规模化、片区化的发展模式。2024年,镇政府以“土特产”为发展思路,挖掘本地资源优势,结合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工作,打造笤帚加工联村共富示范片区。“镇政府还协助建立了电商直播基地,采用‘支部+企业+接单户’的订单发包模式,确保村集体、从业户和企业共赢,形成互利共赢的产业链。”郑路镇党政办副主任杭超介绍,“目前,郑路镇共有46家登记的笤帚加工企业、226户加工家庭,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把,年产值1.2亿元。产业的发展带动了2300余人就业,促进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稳步增长。”

2023年,郑路笤帚被评为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笤帚产业成为商河县重点扶持的特色产业之一。

“随着‘郑路笤帚’非遗项目影响力的提升,我们还与济南技师学院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电商运营、手工技艺等实训机会,推动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徐志辉补充说。

■编后

笤帚是每家每户都少不了的清扫工具,再普通不过。但山东徐记工艺品有限公司能把笤帚做成艺术品,使其“华丽变身”出口到国外,除了精湛的制作工艺,还在于其不断涌现的创新思想。比如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在笤帚把上编织“福”“喜”“吉”等吉祥图案;比如推出笤帚+粽子、笤帚+鲜花等组合的礼盒,用于春节、婚礼、探病等多种场合;比如根据欧美人的使用习惯,设计长柄笤帚。正是这一项项创新设计,让小小的笤帚打开了销路,占领了市场,走出了国门,成为特色产业。

(农村大众报记者 周丹阳 通讯员 孙延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