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手挽颜真卿,同在故里树家风

2024-08-22 15:34:15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砖埠在哪儿?知道的人不多,但与之相关的两位名人,可谓大名鼎鼎,他们就是诸葛亮和颜真卿。

诸葛亮,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后人尊为“智圣”,出生于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颜真卿,唐代名臣、书法家,祖居地为砖埠镇的常桑杭村。两个村相距仅十几里。如今,砖埠镇正依托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诸葛家风、颜氏家训文化,制定村规民约,营造良好的村风民风氛围。

在孙家黄疃村,家训墙绘随处可见。

“54岁时,诸葛亮给他的儿子诸葛瞻写了一封家信——《诫子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颜真卿的忠义正直,仁慈爱人,与其先祖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中的谆谆教诲密不可分。”砖埠镇宣传委员、统战委员袁航说。

位于孙家黄疃村的诸葛亮祠。

8月8日,记者慕名走进孙家黄疃村,感受到浓浓的尚学之风扑面而来。平坦的公路穿村而过,路两旁屋舍俨然,临路的墙壁上面,书写着“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诫子书》中的内容。

“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是诸葛亮的诞辰,当地人会举办民俗庙会来纪念。庙会上,小学生们会诵读《诫子书》,村民们借此体会‘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诸葛家风,理解并实践‘躬耕苦读’的意涵。”砖埠镇宣传干事于洁介绍道。

在孙家黄疃村,诸葛亮的故事妇孺皆知。图为三顾茅庐墙绘。

孙启昌,孙家黄疃村村民。见面时,他刚从地里回来。他家的春玉米熟了,这几天要收回来。“媳妇瘫痪十几年了,他身体也不好,就是这样,还把媳妇照顾得周周到到的。”“地里的庄稼活也没落下,还种着蔬菜大棚,太叫人佩服了。”孙启昌擦汗的空,周围的村民七嘴八舌地说起来。“我供着两个大学生呢,不干怎么办?” 64岁的孙启昌嘴里叫苦,眼里满是自豪,“现在两个儿子都上班了,工作还都不错。”

行至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西侧的小广场,围墙上从砖埠走出去的清华、北大等名校大学生的照片很是显眼。记者上前查看,表上罗列了学子姓名及所考取的大学名称。“全县考上北大、清华的,这个镇占了一半以上。”村妇联主席孙延玲说。

在孙家黄疃村,诸葛家训随处可见。

作为沂蒙腹地一个普通乡镇,竟能出这么多名校大学生?面对记者的疑惑,砖埠镇妇联主席李彩云说:“这是智圣故里,不能愧对先贤,辱没家风。”

崇尚学习、耕读传家,成为孙家黄疃村人的优良传统。“好家风带来好村风,好村风促进好学风。”孙家黄疃村党支部书记孙启同介绍,村里人如今相互“攀比”,不比谁家财富多,比的是谁家出的大学生多。

从孙家黄疃村西行,便是颜真卿的祖居地——常桑杭村。

位于常桑杭村的颜林。

沿着小巷往村里走,记者看到家家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牌,有的写着“用诚待人,用心做事”,有的写着“进德修身,齐家之本”,还有的写着“勤俭持家,和睦团结”……

“学习《颜氏家训》,结合自家实际,每家每户都设立了自己立身处世、以德持家的家规家训,并制作成家训牌挂在家门口。村民出门进门,一抬头就能看见。”常桑杭村党支部书记颜景贺说。

常桑杭村家家门前都挂着“家风家训”牌。

“《颜氏家训》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家庭教育书,分为7卷20篇,包括立身、治家、处事、为学的经验总结,有‘古今家训,以此为祖’的赞誉。如在家训中,颜之推教导子孙要追慕贤人君子,只要比自己强,就要敬重人家,多向人家学习。”颜景贺就是颜氏后人,说起颜氏家训,他心存敬畏。

从治家,到正俗,再到醒世,一部家训成为常桑杭村各姓村民的行为准则。邻里互助、兄弟和睦,崇善好学……常桑杭村淳朴的民风远近闻名。颜景贺说,常桑杭村制定的村规民约融入了家训的很多内容,有效化解了多起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祖训、家训于潜移默化中激发出村庄发展的内生动力。

常桑杭村村路宽阔整洁。

颜氏家训墙绘。

5月,村里修环山路,拓宽路基时需要占用20多户村民的土地,这些村民纷纷表示,不用补偿,上山的路修好了,再运桃子就不容易颠坏了,大家都受益的事应该做。

常桑杭村新修的环山路。

7月,村里成立同心基金,数天时间就募集到十几万元。“这些钱将用于重修环山路上的老桥,方便村民上山。”颜景贺说。年近六旬的村民范秀英,家有重症病人,生活拮据,仍捐出20元。

省派驻村第一书记常秀东介绍同心基金募集情况。

“在砖埠镇,孩子入学前、十八岁成人礼、结婚成家时,都有家长给孩子们念诵祖训、家训。”袁航介绍,祖训、家训已然成为砖埠镇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 通讯员 毕泉奇 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