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守艺,转化创新,“泥人刘”泥塑焕新韵

2024-07-24 17:01:06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7月10日,记者来到枣庄市山亭区徐庄镇石嘴子村,一处新修建完成的传统民居静候探访。推门而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刻有“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转化推广奖”字样的奖杯。

获奖之作,名为《门神》,出自枣庄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刘进潮之手。六月末,刘进潮从宁夏银川市捧回奖杯,他告诉记者,所谓“转化推广奖”,是专为那些既能守护非遗项目的核心技艺与文化内涵,又能创造转化,使其焕发市场新生,推动非遗更好传承与发展的作品而设。

2024年黄河流域非遗作品创意大赛转化推广奖获奖作品《门神》。

谈及自己的获奖作品,刘进潮娓娓道来。秦琼、敬德这两个中国传统门神形象,在木板年画创作中屡见不鲜,而这一次,他将它们拓展为三维立体造型,使得形象更加栩栩如生。而木版年画、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融入其中,使得门神的面目在威严之中不失生动,色彩艳丽之中透着沉稳,力量与张力并存。

《门神》这件作品,不仅保留了传统泥塑的神韵,在刘进潮的匠心独运下,更加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而这,只是他众多创新之作中的一个缩影。刘进潮始终不断探索,致力于让非遗项目拥有更广阔的推广价值和传承的可能性。

泥塑这门手艺,在刘进潮家族中传承了数代。祖辈、父辈的泥塑作品风格统一且鲜明,大都是为寺庙佛堂制作佛像。后来佛像制作曾被迫中止,家族事业一时陷入黯淡。作为第六代传承人的刘进潮迫于生计外出打工,做起了搓澡工,一做就是17年。

虽然做着搓澡的营生,但刘进潮没有忘记家传的技艺和家训。闲暇之时,他坚持练习泥塑技艺。2010年,台儿庄古城招募民间艺人的消息传来,刘进潮重拾泥塑技艺,从澡堂子再次跳进了文化的“大观园”。

枣庄泥塑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家族的熏陶之下,刘进潮尤其擅长制作佛像。在他的精心雕琢下,一尊尊栩栩如生的佛像应运而生。然而,在自己擅长的这一领域,刘进潮的心中却泛起了阵阵涟漪。他意识到,如果仅停留于传统神话形象的塑造,那么自己的作品终将难以与时代同步。

“泥塑作为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应该成为连接生活和文化的桥梁。只有这样,塑造出的作品才能有鲜活的灵魂和血肉,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实现传承和发展。”有了想法后,刘进潮的作品由单纯的佛像,延伸出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社会热点等多种多样的类型。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刘进潮先后前往天津美术学院、山东艺术学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等多所学府进修。在提升艺术审美的同时,他还学习了素描、书法、戏曲等姊妹艺术,并这些元素融入到泥塑创作中。

刘进潮的作品《春夏秋冬》。(资料图)

刘进潮创作的袁隆平人像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农民技能大赛泥塑项目三等奖。

刘进潮的泥塑作品丰富多样,其中身着印花蓝布的姑娘正低头捺鞋垫,眉宇间流露出专注与恬静,生动地展现着鲁南地区的民俗风情;茶馆里的喝茶人身着长袍,姿态各异,好不悠哉;而一个个抗战英雄人像,则以坚定的眼神、不屈的脊梁,展现着历史的坚韧与勇气……

作为农民艺术家的刘进潮,还特别注重农业类纪实作品的创作。山亭区有一座承载着中德友谊深厚故事的汉诺葡萄酒庄园。刘进潮据此创作了泥塑作品《德国专家诺博向山亭区农民传授葡萄嫁接技术》,引起了巨大反响,并荣获了山东省文化界的最高荣誉——泰山文艺奖。

经过多年的修炼,刘进潮创作出一批既有传统韵味又有现代精神风貌的经典之作。他觉得,与单纯的佛像相比,自己现在的作品更有“神”了。

如今,大家亲切地称呼这位“守艺人”为“泥人刘”。为了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泥塑这个传统手艺,“泥人刘”回到了农村。在石嘴子村,他申请使用了一栋刚修复完成的传统民居,开起了工作室。刘进潮说:“我本身就是一个农民,传承文化也要从农村开始。我们的传统文化、传统手艺,在农村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依然能够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衣春悦 通讯员 公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