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机合作社与10村联合,3年改地1.7万亩,增产小麦272万斤

2024-07-24 16:32:23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这块地种了这么多年,没见过这么高的收成!”算起今年的麦收账,临沭县店头镇丁圩子村党支部书记曹允娟难掩喜悦之情。今年村里的265亩麦田,平均亩产920斤,这个收成虽比不上别处的良田,但比往年翻了一倍还不止。

曹允娟在查看田间玉米苗青。

丁圩子村的地薄,往年小麦能收上400斤,都算是好收成。2013年村子搬迁后,这块地和新住处隔着四五里路,年轻人更不愿折腾了,就剩老人为了种地蹬着三轮车两头跑。

庄稼年年种,收成却不见涨。为此,丁圩子村动了改良土地的心思。可村里一没农机、二没资金,改良谈何容易?这时曹允娟想到,与镇上的聚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以下简称“聚丰合作社”)合作。“他们在找地种,而我们的地又正好缺人来种。”她说。

双方一拍即合,在镇党委的指导下,聚丰合作作社联合社成立党支部,与村党支部结成联盟,联合社与村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进行联合,把村民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交给专业组织进行托管和流转。

2021年11月,丁圩子村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陆续整合村西南97户村民家的200多亩土地。“当时大多数人都愿意把自家的地流转出去,但也有七八户还想继续种。”曹允娟就与村两委成员商量,把村中别处想流转的村民的土地,与还想继续种地的村民的土地置换一下,两不耽误。

“村里整合土地后,以每亩650元的价格陆续流转给我们进行改良,最终的土地收益村里与我们三七分成。”聚丰合作社理事长王金涛说。自2022年春季开始,聚丰合作社陆续流转丁圩子村265亩土地,这其中包括土地整平时,填平的17亩左右的田埂、沟壑、水渠等。

2023年麦收后,聚丰合作社集中对土地进行了整平和深翻。“把地规整好了,一是方便大型农机下地作业,二是浇水时能浇得更匀。”王金涛说,为了整理土地,他们早上7点多开工,黑天之后再收工,连着干了3天,光沟渠就填了30多条。

2023年年底,王金涛抓住小麦越冬期补施肥料的节点,改良土壤。“施土杂肥是改薄地最慢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王金涛利用别处沟渠清出的淤泥,与秸秆、牛粪、鸡粪等混合,腐熟成土杂肥后,再用洒肥机均匀地撒到地里。“在春季降雨偏少的情况下,今年小麦的平均亩产量仍比去年增加540斤。”王金涛认为,这块地仍有潜力,继续改良土壤的情况下,平均亩产还可提升200斤以上。

“村北还有一块300多亩的地,俺们今年打算也流转给聚丰合作社。”曹允娟说,“今年村里的合作社分红2.6万元,外加多出的17亩地租金1万多元,村里连地都不用种就有了收益。待到来年粮食再增产,收益还能高。”

麦收后实行瓜沟式播种玉米,为铺设滴灌水带做准备。

今年春夏两季雨水较少,田间较旱,为改善水利条件,王金涛决定为夏季玉米铺设滴灌带。“滴灌带9分钱一米,一亩地大约投入100元,一人可看数十亩;以往用大水漫灌的方式,人工和机械燃油一亩地大约也是100元。但滴灌带最后能回收,一亩可卖30元左右。”王金涛算起了账,“而且滴灌的效果更好,水一点一点向下渗,浇得透。人工大水漫灌效果差,2天左右,土壤表层就干了。”

与聚丰合作社联合改地的村子,并不止丁圩子村,店头镇西措村也尝到了甜头。西措村的400余亩土地,土壤发硬,土层仅有30厘米左右,下面大多是硬石块。流转后,王金涛对其进行深翻,清除石块,粉碎硬土块,并大量施加土杂肥,今年小麦平均亩产约870余斤。

自2022年起,王金涛陆续与镇内及周边乡镇的10个村子合作,累计改良土地约1.7万亩,平均增产小麦160斤/亩,总计272万斤。此外,聚丰合作社在县内大兴镇、曹庄镇等九个乡镇,均设有分社,服务面积达到5万余亩。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陈茹 通讯员 陈秀焘 陈晓婷 孔繁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