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说俺家乡好|御杏自古出焦台,兴学向来好人文

2024-07-01 10:06:19 发布  来源:大众报业·农村大众客户端

在济南市长清区张夏万亩御杏园核心区,焦台村坡上道边尽是杏林。6月14日,村党支部书记陈承志告诉记者,焦台村扩大杏树种植始于1984年,现有杏园4千余亩。

走进这处颇有来头的村落,不禁让人感叹:千年张夏御道长,人文焦台故事多。

从贡品到致富果

焦台村北面山岭连绵,名曰老仙岭。山前岭后为白沙土质土壤,很适合杏树生长。村东南有山泉汇流的葡萄湾水库,沿村内南北主街道向南一两公里,绕过山包,后面即为济南72名泉之一的晓露泉;再向南约4公里,即为“海内名刹之首”灵岩寺的一线天风景区。

独特的自然环境孕化出独特的焦台风物。“同样的御杏品种,移栽到张夏黄家峪之外,往往结杏少,口感也不对。”陈承志表示,勤劳的焦台人在周边山上有土的地方种上杏树,最终成了万亩御杏园核心区。

张夏御杏,亦即张夏玉杏,因成熟的杏果如美玉般晶莹剔透,故百姓称之为“玉杏”。相传,清乾隆皇帝当年到泰山封禅途中,品尝张夏玉杏后龙颜大悦,遂钦定此果为宫廷御用,这也是如今“玉杏”称作“御杏”的原因。

焦台村党支部书记陈承志介绍该村树龄260多年的“御杏王”。

在焦台村东南葡萄湾畔富水之地,曾有四五棵“老果树”。据说它们所结的杏子,就是当年给乾隆皇帝进贡的。“如今的杏树品种,就是分生自那几棵老果树。”陈承志告诉记者,焦台村中树龄超过200年的御杏树尚有108棵。

在焦台村,家家户户种杏树。村民于庆云家的杏树不多,只有十几棵,但所处位置甚好,在葡萄湾水系下游的北岸,不担心缺水,而且他有一棵年近八旬的老杏树。“其他御杏树都是从老树上分生出来的,也有40年的树龄了。”于庆云笑着说,这十几棵杏树每年能带来七八千元的收入,“知足”。

焦台村村民守着十几棵杏树过日子。

隔着穿村而过的张高路,西面不远处的道边是村民王登银家的一片杏树林。这位72岁的庄稼人种了200棵杏树,除了“最好吃的”御杏,还有珍珠油杏。只要年景正常,王登银靠卖杏一年也能挣上个两万多元。

近年来,张夏街道大力打造三十里御杏康养谷,每年都举办大型赏花、采摘活动,使果树种植与乡村旅游相得益彰。“御杏是咱们黄家峪一代乡亲的致富果,在焦台村尤其如此。”陈承志介绍,村里靠杏果销售挣钱多的户家,每年能收入四五万元。全体村民的卖杏收入,每年有400万元左右。

从二品与兴义学

不管是唤作“玉杏”还是“御杏”,其地理人文的光芒始终在辉映着岁月长河。村中南北主路东侧有古柏、古碑、石钟楼子以及石屋老学堂,历经风雨,静诉岁月沧桑。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也算始建于456年前的村中石庙九圣堂的历史遗存。

焦台村老学堂旧石屋。

九圣堂创建于明隆庆二年,虽屡经重建,但最终消失在了时间长河里。位于九圣堂旧址南侧的旧石屋曾经是“老学堂”,如今成为临时快递网点,使张夏御杏从山村走向各地。而其西北方向不远处,还有一处老建筑——王氏祠堂。

焦台村王氏祠堂有210多年的历史。

据嵌于祠堂一面墙中的碑记记载,祠堂“一期”完工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扩建工程”竣工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碑记为扩建时的工程负责人王承嗣请人勒石所留。

村民王登忠介绍,王姓人家在焦姓之后迁居焦台村,至今已繁衍生息17世。而在两个世纪以前,王氏动议修建宗祠,或许与从焦台村走出去的“名人”王永清相关。

根据清宣统三年刊刻的《王氏族谱》,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清高宗下旨封赏王永清的祖父母、父母。族谱收录了诰书内容,据其而知王永清时任广东绿营“南雄协中军”,系从二品武官。

“王永清的族名其实是王汝盟。”72岁的村民王芳朋对记者说,“永清”是离家出仕另取的名字,系“官仪”。

这处石钟亭建于清乾隆三十三年。

如果说王永清以武闻世,那么焦台村则因文而盛。黄家峪一带,焦台村在两三百年前即以兴办义学而闻名。重教兴文的传统,筑梦一代又一代焦台及周边村庄的孩子从大山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而今日之焦台,也成了张夏街道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村。

芒种已过,白日悠长。夏天的风吹过焦台杏园,树叶沙沙作响。恍惚之间,仿佛又听见老学堂传出书页翻动的声响……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边良